第566章 北宋环境(第2页)
【——这属于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以及太宗赵光义,都曾经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全都未果。赵匡胤也就算了,他还没有来得及走到攻打辽的那一步就已经驾崩;而赵光义,他对燕云地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作战,不仅没有成功,还落下了一个驴车漂移和高梁河车神的“美名”。】
【至此之后,北宋对外战略开始进入了收缩防御阶段,主动出击减少,被动防御变成了主流,许多人已经成为了主和派,可能是认为出兵胜算不大、可能是认为不出兵更加符合朝廷所需、也可能是单纯的畏战怕死。】【也很少有人再提起要北上出兵,进攻辽,并夺回燕云十六州的事情了。】
【当然,假如只是这样,那或许还在不少人的认知范围之中;但是北宋还干出来了另一件事情:和辽签订盟约。】
【这件事情发生在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间。】
赵匡胤坐直了身体,神情严肃而凝重地等待接下来的内容。
——这段历史,从前面的叙述中他可以判断出来,非常有名。但对于赵匡胤而言,这反而不是什么好消息。
通常而言,一个王朝灭亡的大概过程,对于读过史书的人而言都多多少少能记得一部分,比如,有个什么大贪官,比如,有个什么愚蠢昏庸的皇帝,比如,有哪个重要人物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这也只是“记得大概”。
因为这些情况都大同小异,大体情况和流程都是一样的。
如果一段王朝灭亡的历史能够被所有人所耳闻,被几乎所有人都能说上一二,那……那只能说明,这段亡国的历史实在是太过出众,或者,太过特殊,太过惊人。
一段亡国的历史,过于独特,过于惊人,过于出众……能是什么好事儿?
亡国还能亡出来花样?!
杨广那种亡国的方式算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胡亥那种亡国的方式同样算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但是剩下的,多多少少都有些类似——大宋,不,北宋的亡国方式,又能有什么新花样?
赵匡胤想不出来。
但,他越是想不出来,就越对可能的情况感到恐惧。
——大宋不会真的搞出来什么超乎想象,以至于被所有人都记住的亡国方式吧?!
他一点也不想要收到这样的答案。
他宁愿大宋平平无奇的,毫无记忆点的灭亡,就和大多数王朝一样,有一个昏庸无能愚蠢还只知道享乐的皇帝,有一个或者几个不干好事蛊惑皇帝的奸臣,有一些在其中搅风搅雨谋求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
这就行了。
亡国而已,不需要有什么新花样,不需要费心琢磨要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式。
——赵匡胤没有发现,他现在已经完全接受了北宋将要亡国的事情,并且不再为此而愤怒焦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