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草人 作品

第415章 赵氏家族的内讧(上)

赵鞅将赵氏家族所有的铜料都给了董安于,几乎将所有的钱财都给了董安于。集中财力物力,就为了办一件大事:筑城晋阳。

赵鞅不怕董安于从中贪污?

不怕,对董安于这样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的家臣,赵鞅就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董安于不断要求这个要求那个,赵鞅力排赵氏家族一干大佬们之非议,统统予以满足,一概予以答应。赵鞅相信,在尹铎的治理下,加上董安于在筑城方面的协助,赵氏家族的晋阳,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史料记载,董安于采用商王朝时期大夫傅说所创“版筑”之法圈筑城墙,城墙一律由板夹夯土而成。但这个土并非普通的土,此土非同寻常,是一种掺和了盐、鸡蛋等物的特殊泥土,完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混凝土!

董安于看来是一个出手阔绰的施工队长,他在修建城中宫室、官署等建筑时,居然以铜为柱础,以荻蒿楛楚等坚韧的灌木主干为墙骨!

铜料是什么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的战略物资,兵器礼器的原料。那荻蒿楛楚又是什么东东?荻蒿楛楚与当时的铜料差不多,军用战略资源!

董安于疯了吗?这不是典型的败坏家财行径吗?

不,董安于的目光很长远,一旦有需,这些建筑材料都可以取出临时用于制造兵器!

正因为如此,赵鞅才将大量的财力供给董安于。

董安于的这一创举,也为日后赵氏家族凭晋阳城与敌人抗衡提供了最坚实的后方基地,也使晋阳成了最坚固的军事堡垒!

这个赵氏家族最坚固的基地晋阳,终于在公元前597年建成了。赵鞅看着这座气势恢宏的大城,感慨万分。

他知道,今后,赵氏家族若有难,这座城将是赵氏家族最后的堡垒。现在,晋阳建成了,但地处北地,人丁稀少,赵鞅必须要想法增加人口。

赵鞅迁了不少自己封邑里的人口至晋阳,对了,邯郸赵午那里还可以迁五百户。

这五百户人口,是三年前卫国送给自己的。当时说好暂时就近安置在邯郸,等晋阳建成后,要安置到晋阳。

赵鞅以为,这是一件芝麻大丁点事,而且是铁板钉钉的事。邯郸大夫赵午虽然属于邯郸氏,但也是赵氏别宗。在权力斗争越演越烈的晋国,你邯郸赵氏总得归属于赵氏大宗。

但赵午接到通知时,心里却怏怏不乐:虽然当初说好这五百户是你赵鞅的,暂时安置在邯郸,但为什么卫国人会送你五百户?

是啊,为什么卫国人会送赵鞅五百户?在赵鞅看来,是卫国对自己当时果断处置了涉佗和尹何两个卫国反晋始作俑者的感激。

但在赵午看来,那是因为卫国在帮助齐国反叛晋国中,率卫军攻打了邯郸,使邯郸遭到了一定的损失,卫国人才赔偿了这五百户。

再说,安置在邯郸的这五百户也是属于赵氏家族,现在都已经三年了,人家在邯郸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何又要迁到遥远的晋阳去呢?这不是劳民伤财嘛。

晋阳晋阳,又是晋阳。为了修建晋阳,你赵鞅还要求我们邯郸也出钱出力。现在还要迁走这五百户,你赵鞅是不是过分了?

赵午胡思乱想着,但赵鞅是赵氏宗主,赵鞅的命令必须执行!怎么办?

开会集体研究决定吧。赵午召开了邯郸赵氏家族会议。

令赵午始料不及的是,与会的几个长辈听说要迁走已经安置在邯郸的五百户人口时,都对赵鞅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们也太过分了吧,这五百户,本就是卫国人补偿给我们邯郸氏的。”

赵午皱着眉道:“但是当初已经答应过赵鞅了,待晋阳建成后,是要把这五百户还给他的。”

大家都对赵鞅愤愤不平,其中一个长辈捋着花白胡子对赵午道:“依老朽看,主公先不急着迁这五百户。先拖他个一段时间,然后主公亲赴一趟新绛,向赵鞅说明迁移人口将导致邯郸时局不稳,建议暂时不迁。邯郸一旦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情况,一定会使卫国担忧我们晋国可能要对卫国动武。”

“现在,山东的齐国已经反叛了我们晋国,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出兵讨伐齐国。所以,依老朽之见,我们可以先在边境搞出点动作,那赵鞅见边境果然有战事,一定会同意我们的建议。赵鞅一旦同意暂时不迁人口,那再过一段时间,也许他就会忘了这事。”

有一人皱着眉问道:“但是,如果赵鞅不同意呢?”

“如果他不同意,那你还能怎么样?他可是赵氏宗主,又是卿大夫、中军佐,你难道还敢违抗他的命令?”花白胡子耸了耸肩,叹了口气,表示了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