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550章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非遗-孤竹国手工酿造、范氏金银针灸(第2页)

医理精髓与临床特色

范氏针灸以“金针泻实、银针补虚”为原则,金针含铜量高、导热快,用于治疗实证(如风湿痹痛);银针含银量高、质地柔,用于治疗虚证(如气血不足)。其独创“子午流注时辰针法”,根据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在特定时辰针刺特定穴位,如寅时(3-5点)针刺肺经太渊穴治疗咳喘,疗效倍增。范氏还善用“火针”,将银针烧红后快速刺入穴位,治疗寒湿痹症,患者常感“针入痛消”。2023年,滦州市中医院成立范氏针灸传承工作室,整理出《范氏针灸医案集》,收录治疗中风偏瘫、面瘫等案例200余例,有效率达92%。

文化价值与当代实践

范氏金银针灸不仅是医术,更是文化符号。其传承人范洪涛将针法与书法结合,创制“针书”艺术,以银针在宣纸上刺出《黄帝内经》经文,被中国针灸博物馆收藏。在滦州古城非遗展馆,游客可体验“范氏针灸vr教学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习“飞经走气”手法。范氏还与高校合作,开展“针灸镇痛机制”研究,发现金针刺激可促进内啡肽分泌,为传统医术提供科学依据。如今,范氏针灸在滦州及周边地区拥有门诊12家,年接诊患者超10万人次,成为冀东地区中医文化名片。

三、非遗共生的滦州经验

孤竹国手工酿造与范氏金银针灸在滦州市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系统。前者以酒载道,通过酿酒技艺传承商周礼乐文明;后者以针通神,通过针灸医术弘扬中医济世精神。二者共同构建起“物质-精神-生命”的文化生态链。

在传承与发展中,滦州市采取“活态传承、跨界融合、科技赋能”的模式。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与展示馆;传承人通过技艺创新与跨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与康养项目;社会通过教育普及与文化传播,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认同。例如,滦州酒厂与范氏针灸合作推出“药酒养生”系列,将针灸穴位图与酒瓶设计结合,既传播医道文化,又拓展酒品市场。

在滦州,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基因。当孤竹美酒在陶缸中酝酿,当金银针尖在经络间游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座城市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守护。这种守护,让滦州非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