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非遗-掸子鼓、汉牡丹传说、火神会、
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非遗:掸子鼓、汉牡丹传说与火神会的文化密码 在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三朵非遗奇葩——掸子鼓、汉牡丹传说与火神会,以独特的艺术形态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共同构筑起冀南大地的精神图谱。它们或以激昂的鼓点传递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或以浪漫的传说寄托对忠贞爱情的向往,或以庄重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成为柏乡文化最具辨识度的符号。
一、掸子鼓:千年鼓乐中的劳动赞歌
历史溯源:从战鼓到庆典的千年演变
掸子鼓,别名招子鼓,起源于唐代初期,其前身为鼓舞士气的战鼓。
据传,明代李自成兵败后,一名士兵流落至柏乡,将击鼓技艺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秋后庆丰收、贺喜事、过年过节的民间表演形式。
至明清时期,掸子鼓已形成完整表演体系,成为冀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2009年,掸子鼓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第六代传承人张云科曾呼吁加强保护,防止技艺断层。
艺术特色:鼓点与阵形的双重叙事
掸子鼓的表演以阵容恢弘、形式独特着称:
道具与象征:表演者身负鸡毛掸子击鼓,象征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中间大鼓与周围小鼓的组合,隐喻“太阳滋养万物”。
表演阵容:总领大鼓手1人固定不变,锣手2人固定不变,阵容大小由小鼓手和铙手的数量决定(鼓手、铙手必须成双成对)。表演时,20余名身着彩衣的鼓手背插鸡毛招子,通过鼓、铙、锣的节奏配合完成阵形变换。
鼓点与章法:共有五大章、二十五小节,包括《引子》《老鼠刻牙》《上下桥》《鸡上架》《点鼓》等。近年来,当地在传统鼓点基础上创新出《鲤鱼跳龙门》《二龙出水》等新打法,强化舞台表现力。
现代传承:创新与保护的平衡
面对现代文化冲击,掸子鼓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项目扩大影响力,同时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鼓点音乐盒等衍生品。2024年,柏乡县创作的新打法在邢台市民间鼓乐大赛中获奖,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二、汉牡丹传说:忠贞爱情的浪漫史诗
传说起源:牡丹仙子的忠贞之恋
汉牡丹传说源于柏乡县北郝村的汉代牡丹,其核心故事为:牡丹、芍药是天界主管花界的仙子,为追求纯洁爱情,不畏天条下凡化为花卉。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时躲入牡丹丛中避祸,后感恩题诗“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来。该传说以“成花成对”的美好意象,抒发了人们对忠贞爱情的向往。
文化价值: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见证
汉牡丹不仅是传说载体,更是活态的历史文物:
植物特性:汉牡丹被誉为“世界牡丹活化石”,具有“同株异花”“异地不活”的特性,单朵花复瓣达215瓣,花瓣落地不枯,花开时香飘数里。
历史见证:1937年侵华日军两次移植均致其枯萎,1949年后复生,民间视为“民族气节”的象征;1976年汉牡丹开白花,恰逢三位开国领袖逝世,被赋予“花开知国事”的灵性。
文化景观:汉牡丹园现存汉至明清碑碣百余块,包括元代杨载、赵孟頫联臂的“贾母贞节碑”,以及费孝通、王峰山等名人的题诗碑刻,形成独特的牡丹文化景观。
当代活化:传说与产业的共生
柏乡县依托汉牡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打造“中国牡丹文化之乡”:
文化节庆: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举办汉牡丹文化节,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