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33章 邢台市沙河市非遗-藤牌阵、豆面印花、四匹缯布、孔明锁(第2页)

三、四匹缯布:太行山间的织造传奇

历史渊源:从汉代纺织到明清体系

四匹缯布制作技艺流传于沙河市十里亭镇及孔庄川一带,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纺织技术。元代《农桑辑要》记载的四缯提花技术为其雏形,明清时期形成完整工艺体系。该技艺以四匹缯(织机部件)控制经线格式为核心,需经过轧花、纺线、染线等72道手工工序,可组合22种基色形成1999种图案。2007年,四匹缯布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代表河北省参加日本亚洲民间美术展。

技艺精髓:72道工序的匠心独运

四匹缯布制作分为前处理、织前准备、织造成布三大阶段。前处理包括轧花去籽、弹棉成絮、搓卷纺穗;织前准备涉及络线成绞、经线染色;织造成布则通过经线穿缯、投梭打纬完成。纹样设计融合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等,代表性图案有“大小点”“枣花”“拉不断”等。每匹布幅宽40厘米、匹长16米,寓意“四平八稳”,是太行山婚俗中新娘必备的“三铺三盖”。

当代传承:从濒危到活态的转变

面对传承困境,沙河市实施“活态传承”计划。建立塔子峪村非遗传习所,复原8台传统织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12所中小学;培育“金梭姐妹”工坊,带动30余位村民参与生产。2018年,塔子峪村组织801名织女同步织布,创吉尼斯世界最大规模织布活动纪录。如今,四匹缯布不仅成为文化名片,更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孔明锁:榫卯结构的智慧结晶

历史传说:从鲁班到诸葛亮的智慧传承

孔明锁制作技艺是沙河市的传统手工技艺,属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益智玩具。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鲁班为测试儿子智力,用六块木头制作玩具;二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将其作为士兵休闲玩具,故名“孔明锁”。清代《鹅幻汇编》将其列为益智典籍,沙河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木匠集市流传,经侯全辰等人数代改良,现存形态主要源自廿冶退休干部王树杰等人。

技艺精髓:榫卯凹凸的三维拼拆

孔明锁以硬杂木或软木为原料,依靠榫卯凹凸啮合实现三维拼拆。常见形态包括六根、九根等木质构件,可拼装为球形、宝塔形等复杂结构。沙河传承人侯全辰创新设计115种以上样式,涵盖“三三大菠萝”“十八大球”等变体,其原理在故宫角楼、应县木塔等古建筑中亦有体现。孔明锁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是开发大脑、灵活手指的益智玩具。

当代挑战:从民间到校园的活态传承

目前,孔明锁制作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为推动传承,沙河市通过非遗进校园、木匠集市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出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新型孔明锁,如加入磁铁、Led灯等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结语

沙河市的藤牌阵、豆面印花、四匹缯布与孔明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缩影。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着历史记忆,以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在当代,这四项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文化基因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它们如同沙河大地的四颗明珠,交相辉映,共同照亮着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