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邢台市信都区非遗-古顺酿酒、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梆子腔(第2页)
技艺精髓:枯笔阴刻的阳刻效果
第三代传承人田兆信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他在师承基础上,将书法笔法中的“枯笔”技艺发挥到极致。通过对阴刻底部的精妙处理,他创造出“笔断意连”的阳刻艺术效果,使作品层次感、空间感刻划得方圆呼应,神韵倍增。例如,他修复的古碑和创作的牌匾,如“燕赵画院”“清风楼”等,均以灵动而不呆板的风格着称,被媒体誉为“民间工艺一绝”。
当代价值:从历史研究到文化传承
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不仅传承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精髓,更对全面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俗语所言:“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碑学书,可得笔髓。”田兆信通过“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培养了120余名熟练技工,带动周边200余户家庭参与相关产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其作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展示邢台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桃树坪梆子腔:太行山间的戏曲活化石
历史溯源:从晚清传入到民国辉煌
桃树坪梆子腔是邢台市信都区路罗镇桃树坪村的古老地方剧种,据传晚清前已传入该村,与老弦子腔相依并存。民国初年是其巅峰时期,剧团活跃在太行山两侧的河北、山西境内,成为深受欢迎的演出团体。其唱腔分为起腔、二板、三板、娃娃腔等十余种,表演时使用板胡、笙、笛子等乐器,角色涵盖生、旦、净、末、丑,演唱时使用地方方言。
技艺精髓:历史剧目的活态演绎
桃树坪梆子腔剧团拥有50多个剧目,以历史朝代戏为主,重点剧目取材于汉代、三国、唐代、宋代和明代。代表性剧目如《寇准背靴》《燕王归北》《对花枪》等,通过太行山特有的高亢唱腔和生动表演,再现历史场景。传承人王书花从艺30年,以青衣帅旦角色着称,其表演风格细腻传神,深受观众喜爱。
当代挑战:从濒危到活态的守护
随着交通方式变迁和娱乐方式多样化,桃树坪梆子腔面临观众流失和传承人断代的困境。为应对挑战,信都区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梆子腔课程,培养年轻观众。同时,剧团创新演出形式,结合现代舞台技术,推出《东家岭》《五凤岭》等新编剧目,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2025年,剧团与北京城市图书馆合作举办体验活动,让公众亲手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结语
邢台市信都区的古顺酿酒技艺、牌匾与碑文传统雕刻、桃树坪梆子腔,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缩影。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着历史记忆,以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传统与现代。在当代,这三项非遗通过创新转化,既保留了文化基因的“根”与“魂”,又焕发出适应时代的“新”与“活”。它们如同信都大地的三颗明珠,交相辉映,共同照亮着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