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44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师庄村(郭村、西小里村)狮子会(第2页)

三、社会功能:从礼仪必需到文化符号

民俗活动的核心参与者

在容城农村,狮子会仍是红白事、庙会、节庆等场合的核心表演形式。例如,师庄村狮子会每年除夕夜环街演出,正月为村民演出或赴邻村及友好村落助兴,其表演的《群狮朝圣》被视为祈福仪式的音乐载体。郭村狮子会则在郭氏宗祠庙会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演奏的《二龙戏珠》成为宗族祭祀的文化符号。

文化认同的凝聚剂

狮子会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师庄村狮子会的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郭村狮子会则通过宗族图腾元素的道具设计,成为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西小里村狮子会的军旅风格表演,则激发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其表演常引发观众齐声喝彩,形成强烈的文化共鸣。

文化创新的试验场

面对现代化冲击,三支狮子会均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例如,师庄村狮子会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通过简化版道具教具,让中小学生体验舞狮的魅力。郭村狮子会则与文旅部门合作,在雄安新区“非遗小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舞狮动作,并购买舞狮主题文创产品。西小里村狮子会通过数字化保护,完成《五雷阵》《万仙灯》等曲目的视频采集,建立数字音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四、传承挑战与创新路径

传承困境:人才断层与市场萎缩

当前,三支狮子会均面临成员老龄化问题。师庄村狮子会现有成员平均年龄55岁,最年轻的舞狮者仅25岁;郭村狮子会虽尝试招收“00后”学员,但因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年轻人参与意愿较低;西小里村狮子会的军旅风格曲目因表演难度大,传承难度更高。此外,现代婚庆公司提供的电子表演服务对传统狮子会市场形成冲击。

创新实践:职业化与文旅融合

为突破困境,三支狮子会展开多元化尝试:

职业化转型:师庄村狮子会通过巡演全国,提升品牌影响力,其表演收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文旅融合:郭村狮子会在雄安新区“非遗小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舞狮动作,并购买舞狮主题文创产品。

跨界合作:西小里村狮子会与当地武术团体合作,将舞狮融入武术表演,拓展表演场景。

五、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活态博物馆”

师庄村、郭村、西小里村狮子会的价值不仅在于表演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社会记忆与文化功能:

历史层积:狮子会曲目中保留着明清时期“舞狮文化”的遗存,如《二龙戏珠》的旋律与容城易水河传说相关,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声音证据。

族群认同:三者均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艺术创新:狮子会通过融合现代杂技技巧、数字化保护、文旅融合等方式,展现了传统舞蹈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结语

师庄村、郭村、西小里村狮子会,如同三枚活态的文化密码,既镌刻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映射着雄安新区的时代变迁。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它们的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舞狮的激昂与鼓点的雄浑再次回荡在容城的天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