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保定市容城县非遗-野桥营村(南文营村)小车会、高腔戏(第2页)
高腔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唱腔设计:以“高亢激昂”为特点,演员通过真假声转换展现角色情感,如《三打祝家庄》中武松的唱段,音调跨越两个八度,极具感染力。
武打场面:融合武术动作与杂技技巧,如“翻跟头”“打把式”等,演员需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例如,《五雷阵》中的“滚地打”动作,要求演员在地面连续翻滚并击打鼓面,形成独特的视听效果。
服饰道具:角色服饰以明代戏服为主,头戴凤冠、身着蟒袍,道具包括刀枪剑戟等兵器,均由民间工匠手工制作,工艺精湛。
消亡原因: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困境
高腔戏的消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承断层:高腔戏的传承依赖口传心授,老艺人去世后,年轻一代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技艺失传。
市场萎缩:现代婚庆公司提供的电子表演服务对传统戏曲市场形成冲击,高腔戏的演出机会大幅减少。
政策缺失:尽管高腔戏被列入非遗名录,但缺乏专项保护资金与传承人扶持政策,难以维持演出团队的生存。
三、文化价值:冀中民间的“声音博物馆”
历史层积:地方文化的活态见证
小车会与高腔戏均承载着容城县的历史记忆。小车会的表演内容多源于民间故事与农耕生活,如《推车过桥》反映了古代交通不便的场景;高腔戏的剧目如《三打祝家庄》则取材于《水浒传》,展现了冀中平原的文化交融。
族群认同: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
小车会与高腔戏以村落为纽带,强化了村民之间的血缘与地缘联系。例如,野桥营村小车会的成员多为同族或邻里,其表演活动常伴随宗族祭祀,具有社会整合功能。高腔戏的演出则成为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其消亡使乡愁失去一种回忆。
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尽管高腔戏已消亡,但小车会通过创新表达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例如,南文营村小车会将传统曲目《夫妻赶集》改编为现代版,加入网购、快递等元素,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这种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四、传承挑战与创新路径
传承困境:人才断层与市场萎缩
当前,小车会面临成员老龄化问题。野桥营村小车会现有成员平均年龄55岁,最年轻的表演者仅25岁;南文营村小车会虽尝试招收“00后”学员,但因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年轻人参与意愿较低。此外,现代婚庆公司提供的电子表演服务对传统小车会市场形成冲击。
创新实践:文旅融合与数字化保护
为突破困境,小车会展开多元化尝试:
文旅融合:在雄安新区“非遗小镇”项目中设立体验工坊,游客可付费学习简单推车动作,并购买小车会主题文创产品。
数字化保护:完成《推车过桥》《夫妻赶集》等曲目的视频采集,建立数字音乐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跨界合作:与当地武术团体合作,将小车会表演融入武术展示,拓展表演场景。
结语
野桥营村与南文营村的小车会,以及已消亡的高腔戏,如同三枚活态的文化密码,既镌刻着冀中平原的农耕记忆,又映射着雄安新区的时代变迁。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它们的存续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与学术关注,更需通过创新表达唤醒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当小车会的推车声与高腔戏的唱腔再次回荡在容城的天空,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表演,更是一个民族对传统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