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保定市安新县非遗-冀中笙管乐(关城村、圈头村音乐会)(第2页)
信仰内核:药王崇拜与民俗文化的共生
两处音乐会的核心均与药王信仰紧密相关。圈头村因原属鄚州(扁鹊故里),其祭祀仪式直接延续了明代药王庙会的传统;关城村虽无明确历史记载,但通过参与周边药王庙活动,形成了类似的民俗生态。音乐会成员多为义务参与,经费依赖会员会费与民间捐赠,这种“无偿服务”模式强化了社区凝聚力,使音乐会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象征。
三、传承挑战: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创新
传统困境:工尺谱与人员断层
工尺谱的口传心授模式面临失传风险。圈头村音乐会现仅存少数乐师能完整背诵55首乐谱,年轻学员需花费两年时间学习“阿口音”与曲调;关城村则因传承人老龄化,部分古曲已难以复现。此外,音乐会成员多为中老年人,青年参与度不足,导致传承链条脆弱。
创新突破:学术赋能与文旅融合
为破解困境,两处音乐会探索了多元路径:
学术支持:圈头村于2007年成为中央音乐学院采风基地,通过录音、录像保存40余首古曲,并出版《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乐谱辑录》;关城村则与河北大学合作,开展工尺谱翻译与数字化建档。
文旅融合:雄安新区设立后,音乐会成为区域文化振兴的典型。圈头村通过“音乐会+旅游”模式,开发古乐体验游;关城村则结合白洋淀生态资源,打造“非遗+生态”文旅线路。
社区参与:圈头村打破“传男不传女”传统,吸纳女性乐师,如19岁的陈晨已能演奏30余首曲目;关城村通过“会员制”扩大参与,全村800户居民几乎均为会员,形成全民传承格局。
四、当代价值:从民俗符号到文化自信
冀中笙管乐(关城村、圈头村音乐会)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三方面:
历史层积:作为明清音乐的活态见证,其乐谱、乐器与演奏方式保留了北方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珍贵资料。
族群认同:音乐会通过年度祭祀、庙会与庆典活动,强化了村民的文化归属感,成为维系社区关系的纽带。
创新启示: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音乐会通过学术研究、文旅开发与社会参与,探索出传统非遗的现代转型路径,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结语
当笙管乐的悠扬曲调在白洋淀畔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乐器的共鸣,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关城村与圈头村音乐会以千年古韵为笔,以当代创新为墨,书写着非遗传承的生动篇章。在雄安新区建设的浪潮中,这两处音乐会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拓者——它们用音乐连接过去与现在,让传统在时代中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