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保定市易县非遗-易水砚制作、摆字龙灯、拾幡古乐、舞钢叉(第2页)
表演形式与社会功能
拾幡古乐分“行乐”(行进演奏)与“坐乐”(固定演奏)两种形式,历史上专用于节庆、庙会及官方活动。例如,清代东韩村村民在农历三月十五后山庙会时,会演奏《万年欢》等曲目祈福。其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九代传人延续至今,2019年易县文化馆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
当代创新与文化传播
近年来,拾幡古乐通过与旅游景区合作实现“活态传承”。在清西陵、狼牙山等景点,乐队定期演出,让游客感受宫廷音乐的魅力。同时,乐队成员开发出“古乐+茶艺”体验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利用”。
四、舞钢叉:力量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历史渊源与表演特征
舞钢叉(俗称“响铃叉”)虽非易县原生非遗,但其在易县东柳泉村的传承独具特色。表演时,20名舞者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缀有铁环的钢叉,通过“滚背”“飞叉”等动作,使钢叉在身体各部位灵活转动,配合铁环声响形成“灵蛇缠身”的视觉效果。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最初为罗汉队表演项目,后发展为独立舞种。
技艺传承与文化价值
东柳泉村钢叉会以“火叉”技艺闻名,表演时钢叉头部的铁片摩擦生火,形成“火龙”奇观。这一技艺不仅展现了舞者的力量与技巧,更蕴含“驱邪避灾”的民俗信仰。2023年,钢叉舞在易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中吸引数千观众,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
当代保护与发展路径
为破解传承困境,东柳泉村通过“师带徒”模式培养年轻舞者,同时将钢叉舞纳入学校体育课内容。2024年,村里建成非遗传承基地,开发出钢叉模型、表演服饰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50万元,实现“非遗+产业”的双赢。
五、非遗活化的易县路径
易县通过“生产性保护”“教育传承”“创新发展”三大策略,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易水砚产业园区以规模化发展模式实现传统技艺的市场化转型;摆字龙灯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古老仪式触达年轻群体;拾幡古乐以“古乐+旅游”模式拓展文化空间;舞钢叉则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后备力量。这些实践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易县经验,更彰显了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从易水砚的刻刀到摆字龙灯的烛火,从拾幡古乐的笙箫到舞钢叉的铁环,易县非遗以多元形态诉说着同一主题: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时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当易水河畔的匠人继续雕琢新的砚台,当忠义村的龙灯再次点亮夜空,当东韩村的古乐再次奏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