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58章 保定市涞源县非遗-梆子、钢叉会、舞狮、刀火棍、豆腐制作

保定市涞源县非遗:梆子、钢叉会、舞狮、刀火棍与豆腐制作的文化交响

在燕赵大地的西北部,保定市涞源县以“凉城”美誉闻名,更以梆子、钢叉会、舞狮、刀火棍、豆腐制作五大非遗项目为核心,构建起一座跨越百年的文化丰碑。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涞源人民的智慧与信仰,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

一、涞源梆子:太行山间的声韵传奇

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

涞源梆子,俗称“小南路”,脱胎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河北的秦腔与山西梆子,光绪年间形成独特流派。其唱腔高亢激越,伴奏以板胡、梆子为主,男女声同腔同调,男演员需以“喷口”技巧展现阳刚之气。代表剧目《秦香莲》《杜十娘》等,多取材于历史小说与民间故事,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充满河北乡土气息。

传承与创新

涞源县河北梆子剧团成立于1960年,演出足迹遍布京津冀及山西、内蒙古等地。近年来,剧团通过“互联网+戏曲”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演员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排练日常,吸引年轻观众。2024年,剧团以抗击疫情为主题创作现代小戏《逆行者》,借助直播技术触达超10万观众,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二、东辛庄钢叉会:铁与火的武术诗篇

起源与技艺特征

东辛庄钢叉会始于清光绪年间,由王安镇王庄子艺人传授,至今已传承六代。钢叉长1.2米,三齿锋利,尾部缀响铃,舞动时“哗哗”作响,兼具观赏性与武术性。表演融合36式招式,如“旋风阵”“背剑式”,常与涞源梆子唱腔配合,演绎《五鬼捉刘氏》等戏剧内容。

当代传承与挑战

钢叉会传承人张建国介绍,目前核心成员仅20余人,平均年龄超50岁。为破解传承困境,东辛庄村建立“钢叉文化馆”,通过3d技术复原历史招式,并开发“钢叉体验课”,吸引青少年参与。2023年,钢叉会受邀参加保定非遗博览会,与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同台竞技,展现北方武术的刚劲之美。

三、涞源舞狮:千年祥瑞的活态传承

历史渊源与流派特征

涞源舞狮属北狮流派,狮头写实,全身披金黄色毛,引狮郎以“前空翻过狮子”“云里翻下梅花桩”等特技展现天伦之乐。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章帝年间,当时贵霜帝国进贡狮子,汉宫艺人以狮皮道具演绎驱邪仪式,逐渐演变为民间艺术。

创新实践与社会功能

涞源舞狮队创新“狮舞+冰雪”模式,在2025年涞源湖冰雪节中,舞狮者踩着冰鞋完成“高台采青”,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同时,舞狮走进校园,涞源县第一小学开设“小狮童”社团,将扎马步、举狮头等动作融入体育课,实现技艺传承与强身健体的双重目标。2024年,中马两国联合推动舞狮申遗,涞源舞狮作为北方代表参与文化交流,彰显其跨国文化纽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