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73章 保定市高碑店市非遗-冰雹会、南虎南乐会、撞河上四调(第2页)

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

南乐会的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现有传承人20余人。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南乐会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07年11月,南乐会被列入第一批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3月,更是被评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南乐会不仅在庙会、婚礼等传统场合演出,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展示高碑店市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南乐会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其演奏的佛曲、祭祀曲等,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让村民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南乐会还通过参与民俗活动,维持了活态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撞河上四调:古老戏曲的现代传承

起源与发展

撞河上四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由逃荒至撞河村的河南艺人传授。这一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与河北的丝弦腔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上四调的唱腔质朴、曲风独特,声音淳厚,调式多样。其传统剧目多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等典籍的连台本戏,移植剧目和自编小戏也屡见不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上四调已成为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上四调的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其唱腔前后句重复,每句多以七字、九字为主,具有显着的特色。在板式上,上四调有导板、尖板、二板等多种变化,根据不同行当分为老调、平调、尖调、悲调等。此外,上四调还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实际上其曲调的丰富多变远超于此。在表演中,演员们扮相生动自然,唱腔刚劲饱满,吐字清晰入耳,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传承与创新

上四调的传承方式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为主。尽管剧团向来既无职业艺人、也无专业剧团,流传范围也不大,但其艺术生命力却异常顽强。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上四调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剧团不仅扩大了规模,还创作编演了《无底洞》《抱盔》等新剧目,并经常外出演出、交流。如今,上四调已成为撞河村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村民们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生活态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