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220章(第2页)
“嗯,此子论《大明律》,见解确实独到,不落前人窠臼……”
“竟能从律法条文中引申出数条利弊分析,且言之有据,难得,实在难得。”
他提起朱笔,在卷首认真写下自己的评语。
随后,又在拟定的名次上郑重圈点。
这些被刘三吾特别圈点出来的卷子,其文风大多与方才同考官们议论的相似。
简练,犀利,论证清晰,直指核心。
正是皇帝喜欢的风格。
刘三吾捋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微微点头。
他一生治学,最为看重的便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些年轻人,虽然笔法上尚显几分稚嫩青涩。
但他们的思路开阔,不拘一格,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正是眼下朝廷最需要的可造之材。
至于那个名头有些古怪的“科举班”,他自然也有所耳闻。
甚至还听闻,那广智侯的教学方式,更是闻所未闻的古怪。
不过。
若真能教出这等能够洞察时弊、言之有物的人才,那倒也不失为一桩功德。
或许,这便是广智侯口中,所谓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吧。
刘三吾心中暗忖——
这大明的天下,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新鲜血液了……
数日之后,阅卷事宜,尘埃落定。
一份拟好的录取名单,连同前二十名考生的卷子,由宫中内侍小心翼翼地捧着,送进了武英殿。
朱元璋刚刚批阅完堆积如山的奏章。
他抬起手,用力按了按眉心,显出一丝疲惫。
毛骧如同影子一般,垂手侍立在旁,声音放得很低:“陛下,礼部那边,应天府乡试的拟录名单,呈上来了。”
“哦?”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道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