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远处的山路上,三轮摩托车的影子越来越小,载着沉甸甸的希望,往朝阳升起的方向去了。 趁着所有人都在,七叔公摸着牌匾说:

“现在后生们都长起来了,怕是不知道我们苏家这块匾的来历了,既然今天人齐,那我便说一说。”

苏裕搬来凳子,让七叔公和奶奶坐下,让他们慢慢的说。

七叔公的声音忽然洪亮了几分,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大家应该也听长辈们说过,我们苏家几百年前是从山东迁徙过来的。明太祖时期,我们有一位老祖宗受命到两广任职。

说起我们老祖宗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当年从山东青州一路南下,光是路上就走了大半年。”

三婆接过话茬,皱纹里都漾着骄傲:

“听我公爹说,老祖宗带着全族老小南下时,光是装家当的马车就有二十多辆。

最珍贵的就是族谱了,用油纸包了三层,放在檀木匣子里,由老祖宗亲自背着。”

“祖祖,那时候为什么要走那么久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脸问道,小手揪着七叔公的衣角。

七叔公慈爱地摸摸孩子的头:

“因为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公路和汽车啊。要翻山越岭,过河渡江,遇上雨天就得停下来等。有时候还会遇到土匪不过,当时不是来的这里,是去的梧州那一片。”

“再后来呢?我们有时怎么从梧州来的这里?”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三婆笑道:“离我们来这还远得很呢,这只是我们家和桂区的第一次渊源而已。

因为老祖宗治理地方有功啊!朝廷一纸调令,就要去京城当更大的官了。听说走的时候,百姓万分不舍,还送了老祖宗一把万民伞呢!”

祠堂里响起一片惊叹声。苏渺不禁莞尔,三婆讲故事总是这么绘声绘色。

七叔公也在一旁点头,补充道:“其实,不止我们苏家,还有一些姓黄的,姓王的,也是从山东迁过来的,许多家族的家谱记载祖籍为“山东白马县” 或者是 ‘山东青州益都县’等等。

原因各有不同,有一种是被流放的,两广在古时候不是什么发达地区,离京城很远,常被用作流放之地。

许多来自中原地区(即古代“山东”范围)的人士被流放到这里,基本上很难再回去,便在当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第二种就是宋代时南征驻军,一些将士因随征有功,得到封赏,就在桂区西部的少数民族区域定居下来,成为地方的土官家族。

然后在宋代过来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躲避灾祸,那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打过来,战乱太多,黄河又老是决口,不少山东人一路南逃,一些人就逃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