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各有所图(第2页)
李处温默然,他虽然不太了解大宋朝廷的运行机制,但是在辽国南苑为官几十年,知道官场之道都是相通的。
所有人都没有看出来,登州军绝对是一支军纪非常严格的部队。
杨元嗣这样放纵军卒而又不伤害百姓,无非是为了自污。
只是这种手段在真正的权谋高手看来,如同儿戏。
杨元嗣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刻意而又幼稚的行为?
李处温摸着自己的胡子,陷入了沉思。
他悄悄的叫过一个信得过的家奴,仔细嘱咐了几句。
那家奴点头会意,趁着夜色偷偷出城,往南去了。
杨元嗣在留守府里刚将喋喋不休的李重山打发走,郭药师就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他是来给杨元嗣传递消息的,李处温已经派出了使节,去联络还在雄州的童贯。
杨元嗣笑道:“童枢密也是国之重臣,李处温去给他禀告也是应该的。”
郭药师一时间分不清杨元嗣话里的意思,也不敢说的太透,只能悻悻的看着杨元嗣。
杨元嗣笑道:“人各有志,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当我的意!”
郭药师听了非常高兴,对着杨元嗣跪下道“小人只听节度使的话,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杨元嗣上前将他扶了起来,认真说道:“宋人重文轻武,与燕云当地多有不同。”
“李处温这人你比我了解,以后你该如何还真是要想好了……”
郭药师这时候才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冷汗都流了下来。
“还请节度使教我!”这次他是真心实意的求教。
杨元嗣点点头,认真道:“咱们武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你部下的军卒可要看紧了……”
郭药师恍然大悟,看向这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武人,摇曳的烛光里杨元嗣更显得神秘无比。
第二天郭药师就得了杨元嗣的将令,回涿州取了一万骑兵去继续收复那些还没有投降的城池。
杨元嗣说的对,什么也不如将强大的武力抓在手中来的实在。
杨元嗣之所以放任李处温联络大宋朝廷,教唆郭药师收拢军卒,并不是因为他们值得如此信任。
真实的原因恰巧相反,他们两个人都不值得信任。
杨元嗣之所以进入析津府之后就放纵军卒,不是平常情况下的自污,而是向朝廷表达一个态度。
徽宗不止一次的说过,攻下燕云者封王。
相比于这个虚无缥缈的王位,杨元嗣更看重的燕云实际的控制权。
他之所以不通过任何人,直接向朝廷大张旗鼓的报功,是为了做给汴梁所有人看。
整个大宋基本实现了太宗的诺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这种治国模式有利有弊,最有利的收获了一大批全力支持朝廷的文官和士绅阶层。
最大的弊端恰恰也来自这一部分人,时间一长,他们中的大部分会发现,自己的利益比国家更重要。
所以会有无数的土地兼并,表面上每个人都坐而论道,站在道德制高点指点江山。
杨元嗣打算利用的正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