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精编强军与地方平乱(第2页)
改编之路,荆棘丛生。自卫军仿若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百态。许多原本心怀侥幸、妄图投机取巧混入军队的国军官兵,在体验了一个月紧张有序、纪律严明的自卫军生活后,仿若霜打的茄子,纷纷打起退堂鼓,申请退伍。为何?只因自卫军与传统旧军队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没有腐朽僵化的官僚体系,人人平等,既是冲锋在前的战士,又是引领方向的领导,能上能下,灵活多变。在这样的热血熔炉里,若身为领导却连日常训练都跟不上节奏,如何让下属信服,如何带领士兵冲锋陷阵?一番磨砺,三个旅编制浴火重生,进一步优化升级,每个旅新增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坦克团和一个高炮团,兵力充实至二十八万人。刘铮心中有杆秤,始终秉持 “要精不要冗” 的铁律,他深知,一支精锐之师,如利刃出鞘,即便人数不占优势,也远比臃肿拖沓、外强中干的军队更具杀伤力,能护华夏山河无恙。
然,华夏大地幅员辽阔,西边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却似陷入泥沼,军队和地方整编工作举步维艰,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碍。当地割据势力仿若贪婪巨兽,张牙舞爪,妄图抱紧自己的军队与私人卫队,做土皇帝,在辖区内推行地方自治,将华夏大地拖入分裂深渊。这般倒行逆施之举,与华夏共和国追求统一、安定的梦想背道而驰,绝无可能被容忍。刘铮怒发冲冠,怎会留下军阀混战这颗定时炸弹,任其威胁国家
未来?多次谈判桌前,唇枪舌剑,却换来对方的冥顽不灵,更令人发指的是,马家军丧心病狂,竟将派去谈判的几十名工作人员残忍杀害,鲜血染红大地,这暴行瞬间点燃刘铮与华夏共和国的怒火。
相较而言,华夏大地其他地方仿若春回大地,整编工作顺利推进,如顺水行舟。刘铮宛如智慧舵手,严格遵循三个联合公报精神,派遣军队化身和平使者,耐心劝说各方势力。对于识大体、愿接受整编的,张开怀抱,给予合理职位与优厚待遇;对于顽固不化、负隅顽抗之徒,则毫不手软,利剑出鞘,坚决果断就地剿灭,以儆效尤。同时,刘铮深思熟虑后建议,各个解放之地,应优先筑牢各地武装警察部门根基,让其与其他部门携手并肩,守护地方治安,稳定一方水土。他雷厉风行,决定将部队中文化素养较高却因身体等原因不符合战斗要求的人员统一整编,组成各层级警察队伍,通过严苛训练与精细管理,确保地方政策落地有声,令行禁止。
面对西部顽固派这颗硬骨头,刘铮眉头紧锁,在作战室踱步思索,最终目光锁定擅长运动作战的骑兵旅,将这艰巨任务交付给孙德胜。孙德胜接令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仔细分析敌我态势,精心谋划作战蓝图,而后向刘铮请求支援,为每个团配备五百辆卡车,只为装运那即将缴获的珍贵物资。要知道,马家军与盛世才在那片广袤土地上搜刮多年,囤积不少奇珍异宝、战略物资,这些可都是国家建设发展的 “助推器”。刘铮权衡利弊后,大手一挥,点头同意。后勤部门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二千五百辆重型卡车,组成五个浩浩荡荡的编队,如钢铁巨龙,紧紧跟随骑兵旅步伐,向着胜利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