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硅铁之光(第2页)

陈静接过电报,指尖划过 “误差范围 0.5 密位” 的字样。她想起上周去金陵无线电厂的所见 —— 那里的工人正在手工缠绕线圈,漆包线的首径误差全凭老师傅的手感控制。“得让精密仪器厂赶制一批线规,” 她在草稿纸上画出线圈结构图,“误差不能超过 0.01 毫米,不然导引头的陀螺仪没法稳定工作。”

计算中心的纸带己经堆成了小山。周明远盯着最新打印出的弹道曲线,眉头拧成个疙瘩:“东风 - 2 的再入段参数还是不对,大气阻力的修正系数肯定哪里算错了。” 他突然想起昨天新材料实验室送来的合金数据,“把耐高温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输进去再算一次,导弹弹头在大气层里摩擦产生的温度,会让外形发生微小变形。”

小李迅速在穿孔机上打孔,纸带穿过读入器时发出沙沙的声响。三个小时后,新的弹道曲线被绘制出来,抛物线的落点比之前精确了整整五公里。周明远立刻抓起电话,听筒里传来总机接线员的声音:“周先生,要接火箭研究院吗?他们己经等了您两个小时了。”

暮色降临时,新材料实验室的高温炉再次启动。这次测试的是加入了稀土元素的新配方合金,测温仪的指针稳稳地停在 3050 摄氏度。老杨看着记录仪画出的平滑曲线,突然想起十年前在米国留学时,导师说过的话:“材料科学就像盖房子,每一粒原子都得码放整齐。”

计算中心的电子管突然集体闪烁了一下,机房的灯光跟着暗了暗。周明远抬头看向窗外,研究所的操场上站满了人 —— 他们正围着一台刚运来的发电机,那是从上海机床厂调拨的柴油机组,为了保证 “大夏” 主机 24 小时运行,后勤处特意申请了这台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小李举着刚收到的消息跑进来:“周先生,精密仪器厂来电,他们用新研制的光栅尺,己经能把线切割的误差控制在 0.

005 毫米以内了!”

周明远的目光落在墙上的进度表上,“大夏” 计划的完成日期被红笔圈在明年春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人民大会堂,刘铮握着他的手说:“国家的腰杆子硬不硬,就看你们这些搞科研的了。”

实验室的高温炉终于冷却下来。陈静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块通红的合金,在冷水里淬火时发出滋啦的声响。蒸汽散去后,金属表面泛着暗金色的光泽,像极了傍晚时分,金陵长江大桥上亮起的第一盏灯。

深夜的研究所依然灯火通明。计算中心的主机还在不知疲倦地运算,纸带穿过机器的声音与实验室的钟表滴答声交织在一起。周明远站在走廊里,看着两个实验室透出的灯光在地面汇成一片光晕 —— 那是硅与铁碰撞出的光芒,正照亮着一个国家科技腾飞的轨迹。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用新合金制作的导弹喷嘴被装上卡车,运往西北的试验基地。同时出发的还有计算中心的弹道参数报告,纸卷被仔细地裹在防潮的油布中。卡车驶过研究所大门时,门卫老陈抬起头,看见朝阳正从紫金山顶升起,金色的光线穿过梧桐树枝,在路面上织出一张闪烁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