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余味绵长(第2页)
三号院的门虚掩着,仿佛在等待着他的到来,院里的老井还在,井台上摆着个掉了漆的坛子,上面盖着块青石板,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而神秘。
他缓缓掀开石板,一股醇厚的香味扑面而来,那熟悉的味道让他心中一喜,坛子里果然装着新腌的梅干菜,上面压着块刻着“周”字的石头。
坛底沉着张字条,是周福来的笔迹:“志国吾侄,见字如面。当年欠你爹的,用这坛子菜还,盼你往后日子,如梅干菜般,越嚼越香。”这字条饱含着周福来的深情与祝福。
孙志国捧着坛子,眼泪“吧嗒吧嗒”掉在青石板上,在晨光里洇出小小的湿痕,那是感动与感激的泪水。
回到饭馆时,何雨柱正对着灶台发愁,焦急地说道:“志国你可回来了!王师傅病了,中午的包子没人做。”他希望孙志国能解决这个难题。
孙志国把坛子往案板上一放,撸起袖子就往面盆里倒面粉,自信地说道:“我来!正好试试新腌的梅干菜。”他准备大展身手,为孩子们做出美味的包子。
他熟练地揉面、发面、调馅,动作一气呵成,仿佛这一切都已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张师傅站在旁边看着,突然对杨为国说道:“你看他这揉面的力道,跟他爹一个样,都是用胳膊肘使劲。”他从孙志国的动作中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
杨为国笑着往馅里加了勺糖,说道:“我大伯总说,做包子得甜咸口,就像人生,苦甜都得有。”他从做包子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孙志国把最后一个包子捏上褶,突然红了眼眶,感慨道:“我爹以前总骂我,说我揉面不用心,包的包子像石头。”那些曾经的责骂此刻都变成了珍贵的回忆。
张师傅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映着他的白发,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他那是盼你学好。你看现在,你的包子比谁包的都暄软。”他希望孙志国能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中午的饭馆挤满了人,孩子们捧着梅干菜包子,吃得满嘴流油,那满足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有个小姑娘举着包子跑到孙志国面前,天真地说道:“孙叔叔,这包子真好吃!你能教我做吗?我想学会了给弟弟妹妹做。”她那纯真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孙志国蹲下来,轻轻地擦了擦她嘴角的馅,温柔地说道:“等你再长大点,叔叔就教你,教你怎么选菜、怎么揉面,教你……怎么把日子过出甜味来。”他希望小姑娘能学会生活的技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举着包子跑回小伙伴中间,笑声像银铃一样脆,那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饭馆里。
孙志国望着她的背影,突然觉得围裙上的梅干菜渍,在阳光下看着像朵花,那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他摸了摸怀里的菜谱,仿佛能听见父亲和周叔在说“好孩子,做得好”,那温暖的话语在他心中回荡。
何雨柱往他手里塞了个刚出锅的包子,打趣道:“发什么愣?再不吃就被孩子们抢光了。”他希望孙志国能享受这美味的包子。
孙志国咬了一大口,梅干菜的醇香混着面的甜,在嘴里慢慢散开,他突然笑了,笑得像个孩子,那笑容中充满了幸福与满足。
“这味道,真像家里的味道。”孙志国感慨道,这熟悉的味道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张师傅看着他,悄悄对杨为国说:“你看,这灶台不仅能做出好味道,还能焐热人心。”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灶台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
杨为国点点头,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窜得老高,把半边天都映得暖暖的,像个永远不会凉的春天,那温暖的火焰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只是没人注意,孙志国放在案板上的菜谱,被风吹开了一页,上面画着个小小的包子,旁边写着行小字:“给志国留三个,他爱吃带芝麻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说不出的温柔,在烟火气里慢慢洇开,像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那小小的字迹中蕴含着深深的关爱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