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战舰的保命神器水密隔舱(第2页)
这种设计不单是为了分隔货物。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强了船体的结构强度。如同竹子内部的竹节一样,横向的隔舱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让船体更加坚固,更能抵抗风浪的冲击和扭曲。即使某个舱室受损漏水,只要破损不至于太大太快,船只也不会立刻整体沉没。
这与仅仅为了方便管理货物而设置的普通隔断有着本质区别。水密隔舱的核心在于“水密”二字,即隔板必须能有效阻止水的渗透。这要求高超的建造工艺,确保隔板与船体连接处的密封性。花啯古代工匠做到了,而且是系统性地应用在大量船只上。
水密隔舱的存在,客观上还方便了货物的分类装载和管理。不同的货物可以放在不同的舱室,避免混杂和相互影响。比如,怕湿的丝绸和需要保持干燥的香料,可以与可能渗漏的液货分开存放。这对于长途贸易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便利。
更妙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某个舱室需要修理,比如更换朽坏的木板,可以将该舱的货物暂时移到其他舱室。甚至可以有控制地向该舱注水,以便在水线上方修补水线以下的破损,这简直是自带“干船坞”功能,虽然操作起来很复杂。
当然,其最核心的价值,还是在于提升生存能力。一艘船在漫长的航行中,可能遇到各种意外:触礁、碰撞、或者船板自然老化开裂。在没有水密隔舱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较大的破损都可能导致全船进水,迅速沉没。
而有了水密隔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船只获得了对抗局部损伤的能力。一个舱室进水,浮力会有所损失,但只要其他舱室保持完好,船只仍有相当大的储备浮力,足以支撑到进行紧急修复,或者至少能争取到更多弃船逃生的时间。
而且水密隔舱技术在花
啯古代造船业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可以说,在宋元及明初的海上黄金时代,它几乎成了大型海船的标准配置。尤其是在以坚固耐用、适航性强著称的福船上,水密隔舱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极致的,莫过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了。郑和船队规模巨大,航程极远,面临的海况复杂多变。其主力船型“宝船”,据记载体型庞大,能够容纳上千人。
没有水密隔舱技术,如此规模的远洋航行是难以想象的。可以推断,宝船必然采用了成熟的多重水密隔舱结构。这不仅保证了船只的结构强度,足以承载巨大的重量和抵抗远洋风浪,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关键的安全冗余。
试想,一支由上百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在长达数年的航行中,完全不发生任何碰撞、搁浅或结构损坏,几乎是不可能的。
水密隔舱的存在,使得即使个别船只受损,也能大概率“扛得住”,不至于轻易沉没,从而保证了整个舰队的行动能力和人员安全。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背后是强大的综合国力,也离不开包括水密隔舱在内的先进造船科技的支撑。
因此水密隔舱这项技术绝不是外国人先发明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