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大局观

很快,到了最后一堂的国文,也是陈远最擅长的科目。他本就是个小文青,也是一些诗词歌赋爱好者,对于赏析也是信手拈来。

很快便来到最后一题,作文题目赫然在目——《革命与学习》。

这是一个宏大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处处是陷阱。

但对陈远来说,这却是最好的舞台。

他没有选择空喊口号,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蚂蚁的社会结构来破题。

工蚁辛勤劳作,是集体生存的基石,正如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与生产。

兵蚁守卫家园,是集体安全的保障,正如保卫革命果实的武装力量。

而个人的学习与奋斗,便是成为一只更强壮、更高效的“工蚁”或“兵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整个蚁巢——这个庞大的集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乃至进化。

个人奋斗必须融入集体洪流,这既是这个时代最正确的答案,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篇作文,不仅展现了文采,更隐晦地抛出了他远超同龄人的思想深度和政治觉悟。

交卷铃声响起,陈远起身,将试卷递给监考老师,在一片如释重负的喧闹声中,他从容地走出了考场。

正日的阳光有些刺眼,他跨上自行车,在供销社买了些糕点和一瓶好酒,车轮轻快地压过柏油路,径直朝着李建军家骑去。

上次没见到,这一晃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了。

来到长安街28号大院,警卫放行,并且得知了李建军在的消息。

陈远熟门熟路的来到书房,见到李建军正在会客。

只见李建军正坐在主位上,面色沉稳地泡着茶,而坐在他对面的客人,还是那位工业部的陈千坡副部长。

这位主管着国家钢铁命脉的副部长,此刻全无半分领导的威严,两鬓的微霜似乎又加重了几分,眉宇间的“忧”字深得像刀刻的一样。

“老李啊,我是真没办法了!”

“几个大厂,组织了多少专家,砸了多少资源,搞了多少次技术攻关,结果还是老样子!”

陈千坡一拳砸在自己的大腿上,声音里满是憋屈。

“上面的指标年年加码,下面的产量却像被焊死了一样,死活上不去啊!”

“咱只恨自己不懂那些高尖技术哟。”

李建军将一杯热茶推到他面前,缓缓道:“喝口茶,顺顺气。技术这东西,不是光有热情就能搞出来的。”

“我何尝不知道!”陈千坡端起茶杯,却根本没有喝的意思,只是把它攥在手里,“归根结底,还是缺人啊!缺真正能一锤定音的顶尖技术人才!”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在陈远的耳边炸响。说不定是自己的一个好机会。

他脑海里还躺着一份连铸机的图纸和设计论文呢。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波涛,整理了一下略有些褶皱的衣角,迈步走了进去。

“爸,陈叔。”

他恭敬地朝着两人微微躬身,声音温和而沉稳。

正为国事发愁的两人闻声看来。

看到是陈远,李建军威严的脸上瞬间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笑意。

“小远来了?考完了?”

“嗯,刚考完,就过来看看您。”陈远将手里的东西放在桌上。

“好,好孩子,有心了。”李建军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转向身边的陈千坡,带着几分自豪介绍道,“老陈,这就是我跟你提过的义子,陈远。”

陈千坡的目光落在陈远身上,上下打量了一番。

眼前的年轻人身形挺拔,面容清秀,眉宇不凡,眼睛却格外的明亮,透着一股同龄人少有的沉稳和锐气。

不卑不亢,是个好苗子。

李建军接过话头,笑道:“这小子,就是去考理科的。你刚才不还喊着缺理工科人才吗?这不就有一个准备投身进来的?”

李建军的话半是玩笑,半是认真。

陈千坡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丝,严肃的脸上难得地挤出一抹赞许的微笑。

“哦?要考理科?好啊,有志气!”

他看着陈远,眼神里的审视多了一分期许。

“年轻人,国家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懂技术、能研发的人才。”

“好好学,拿出干劲来,将来在技术研发上多下功夫,为国家多做贡献。”

这番话,是长辈对晚辈最真诚的鼓励,也带着一丝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无奈期盼。

陈远有那么一瞬都想把连铸机图纸拿出来,哪怕只是一个概念,以陈千坡求贤若渴的状态,绝对会抓住不放。

届时,这份功劳,这份机遇……

不过现在拿出来,解释不了来源。

一个退伍转业的街道办干部,一个还没上大学的备考生,凭空拿出领先国内一个时代的顶尖工业技术图纸?不被当成潜伏的特务抓起来切片研究,都算是祖上积德了。

时机,还远未成熟。

他需要一个天衣无缝的身份,一份无懈可击的履历,来为这份惊世骇俗的技术做最完美的包装。

考上顶尖大学,进入相关领域,再以“天才”之名,一步步地“研发”出来,这才是最稳妥、最安全的阳关大道。

此刻,他要做的,不是石破天惊,而是在这位主管工业的副部长心里,种下一颗名为“陈远”的,充满潜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