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国安部署
山林翻涌着潮湿的腐殖土气息,国安局特勤队长拿出生物热成像仪,银耳区轮廓在热成像视野里扭曲成团跃动的橘红——那些木墩上的银耳,26c的恒温堪比哺乳动物体腔。 &34;三号标记物已采样。&34;他对着骨传导耳麦低语,声波在暴雨中衰减成气音。他顺手将一朵刚刚长出银耳的木桩子装进了带来的袋子里,
农科院专家季国华卸下伪装成登山包的检测仪,探针刚刺入腐殖层,便携式质谱仪突然震颤:土壤含氮量比常规值低47,但放线菌代谢产物浓度却超标300倍。他叶对着耳麦说“四号标记物已采样,数据异常。”
两人接着呼啦啦的往山上走,遍地密密麻麻的菌子竟让两人有种走进了童话世界的感觉,
季国华作为一个农业专家此刻也想狂呼两声,好震撼!
不过他手里动作没停,采摘下一朵品相绝佳的菌子放进玻璃容器后,将其周围的土壤也一并小心翼翼的收集了起来。“五号、六号标记物已采样。”
一旁的庄周正从铺着的水管里挤出几滴水装进试管里:“六号标记物已采样,现在进入布控阶段。”
庄周迅速掏出一些仪器,他们有的长得像树叶,有的长得像苔藓,有的长得像树皮,被他飞快的安置在柏树的树洞里,地上的石头边上,以及不容易被人踩到的角落里。
“走吧,有人上来了。”
季国华听到司机小唐在耳麦里对人说“他们应该很快就要下来了,小林你不用跑一趟。”
对方却回:“山里路不好走,别是又滑到了,我去带带他们。”
“嗯,都布控好了,可以下山了。”庄周惯常笑眯眯和蔼的脸这会却严肃的紧。
与此同时,省农科院三级研究员陈立春这会正在村里租来的房子里抠脑壳,伪装成投资商技术顾问的他,此刻正坐在电脑桌面前控制昨天安装在苏砚秋韭菜地里的纳米采样器往土层下潜行。
传回的全息数据却让他的金丝眼镜蒙上白雾——这贫瘠的酸性红壤里,氮磷钾含量也就普通农田的七成,那韭菜是怎么长的那么好的呢?
“主任,你来看光谱仪。”一旁的高级助手提醒陈立春,他赶紧扶了扶眼镜转过身——从苏家韭菜地取的根际土中,放线菌群正用菌丝搭建微型城市,规律且整齐。
陈立春更懵逼了:“土壤没有使用化肥的痕迹,但是里面的生物分解供能却很多,你说是自身土壤好吧,但是检测又不是,你说不是吧,里面的几种菌群给植物功能都绰绰有余。”
他做了几十年研究,现在好了,还触及到盲区了。
等庄周和季国华回来以后,他们又对木头桩子 、土壤、水进行了化验和光谱检测,事实证明,确实没有外来化肥的加入,土地质量也不算高,但偏偏里面的微生物分解出的活性酶就足够植物生长发育。
“恐怕咱们得做好长期留在这里多研究研究的准备,何盼不是提交了在这里租种试验田的申请吧,直接批了,我们跟着一起入住,他不是认识苏砚秋吗,让何盼多和苏家接触,我们这边负责植被及土地检测。”
季国华现在对这里是越来越感兴趣了。
之前他接到的指令是排查外来转基因物种入侵及相关可疑人物,于是他带着自己组的农科研究院以及国安局的人直接在村里的半山腰租了一栋两层楼住了下来,借口考察在山里转了一天。
根据国安局前期调查显示,苏砚舟与苏自强均为蜀城本地的本分居民,且皆不熟悉农事。
目前案件中唯一存疑之处在于:苏砚秋作为植物人长达十年,却在苏醒两天后便办理了出院手续。返回村子后,她竟直接开始种植农作物,且种植成果斐然,就连耕种数十年的老罗头亦对其种植技术赞叹不已、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