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病房里的慕清华

院长双手撑在环形会议桌上,目光扫过现场十二位临床专家组核心成员,白大褂左襟的金属铭牌折射着冷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神经退行性疾病学科带头人、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他的声音带着经年累月学术训练形成的克制韵律:

&34;基于三点原则性考量:第一,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第七款伦理要求,对于突破性治疗方案的临床转化,必须建立高于常规标准的风险管控机制;

第二,参照国家药监局《细胞基因治疗产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当出现超出预期30以上的有效性数据时,必须启动安全性再评估程序;第三&34;

院长一条一条的引入相关法规,在场的人只得压抑住先前内心的激动,认真审视该如何对待这些超药物治疗的蔬菜。

&34;因此我宣布三项紧急措施:一、立即启动1期扩展队列研究,所有痊愈病例纳入五年生存随访;

二、成立跨学科专家组,每周进行标记物动态监测;

三、依据cfda《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在完成180天神经电生理追踪前,暂停新受试者入组。&34;

会议室陷入深度静默,当&34;暂停新受试者入组&34;的红色警示标识覆盖治疗协议时,意味着现有7例患者将成为他们现在唯一的临床试验数据。

院长最后调出国家安全科学与医学伦理联合审查函,银灰色公章在投影中缓缓旋转:&34;在完成病原体溯源和转基因成分筛查前,这不仅是医疗决策,更是生物安全战略问题。”

张主任不甘心:“我只是觉得放着这么便宜又好的治疗效果而不进一步引入新的临床试验是不是太可惜了”

“我能理解张主任你的心情,这可能是医学奇迹,但国家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不过国安部那边已经提出在45天内进行分子溯源,在排除人工定向进化特征后,我们就能恢复试验。”

众人刚刚还惋惜的表情瞬间阴转多情,纷纷交头接耳兴奋起来,45天,他们等得起,这样自己负责的对照实验组还可以由自己负责,说不定是会被记入医学历史!

蜀城华西的肿瘤科特护病房里,慕清华坐在床前的桌子边翻阅着书籍。

桌上放着《自然—植物》已经被翻得磨损了封面,慕清华戴着老花镜一一记录与水稻有类似习性,但却能优势互补的作物。

这是何盼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叫做伴生种植,是他们从未考虑过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

何盼传给他一份资料,上面的对象是她那几天正在吃的鲜银耳,旁边长着一株紫背天葵,检测数据证实两者混种时,竟能互相影响对象基因编辑程序,这很反常。

银耳在这样的混种条件下,能够去除光感反应,让人鲜食不过敏,这给慕清华打开了新思路。

前两天深夜,她接到何盼的电话后,不顾家人劝阻,立刻赶回了工作单位。

何盼带回来的云雾液在实验中再次展现出神奇功效 —— 它能够稳定植株基因,增强植物生命力,之前杂家一些优质稻种在第二代后生命力变差,发芽率和出根率低的问题都得以完美解决。

至此,她终于恍然大悟:并非所有伴生植株之间都会自然产生相互影响,而是云雾液通过强化植物自身基因,使其优势基因显著增强,进而让植株具备了吸收和模仿能力,能够主动汲取周围其他植物的相似优势特性!

或许这不叫伴生而应该叫做共同进化!!!

这一发现堪称奇迹!

不过,所有科学结论都需要试验数据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