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擂鼓村新貌
时光的齿轮不疾不徐地转动,然而整个擂鼓村却始终沉浸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氛围之中。 惠丰种业从外地调集人力物力,全力投入水渠修建工程。除了何教授的 50 多亩水田、包括苏砚秋的120亩旱地周边,也修建起了一条条水渠,站在山顶望下去宛如脉络般延伸交织,最终连成一片,为农田的灌溉提供了坚实保障。
何盼教授他们的办公楼项目也已迈入新的阶段,地基已然完工地面施工更是一天一个样,应该再有。
赵明主导的冷链中心项目原本进展顺利,主体结构已然浇灌成型,却不知因何种缘由,突然决定扩大建设面积。如今,工人们又在原有场地一旁紧张地开挖地基,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苏砚秋家的情况更是热闹非凡,全村大部分村民都在她家务工帮忙。
田地里,一株株菜苗在村民的辛勤劳作下纷纷入土安了新家,一粒粒种子顺着播种机的路线埋进土里,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
每到饭点,苏砚秋新落成的食堂总是热闹非凡。近百人共同用餐的场景下,王程成最初搬来的桌子显得捉襟见肘。
为何盼实验室所有人及工地上施工的工人、为惠丰挖水渠的工人,以及替赵明修建冷链楼的工人们,中午都会带着饭钱到这里集合。
苏砚秋家的菜品并非全部取材于自家菜地,由于用餐人数众多,每天都需额外采购肉、蛋、蔬菜等食材。
好在食堂有两位大厨坐镇,饭菜口味比工人们在工棚自制的工作餐好了不止一星半点。且每日总有一两道菜用了苏家自种的蔬菜,那鲜香滋味堪称一绝!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工人慕名而来。
好在苏砚秋定价公道,每人每餐仅收 30 元,不限量续菜添饭。
为留住得力干将,她主动将林婉婉和王程成的月薪提至 6000 元,此外,针对非自雇工人的就餐收入,额外给两人各加 5 元 / 人的提成。
尽管配备了 3 名帮厨,每餐仅需准备 6 道自助菜品,但单种菜量就需分 3 - 4 锅炒制。苏砚秋生怕这两位能干的厨子被高强度的工作累跑了。
要说黄厨子介绍的这两徒弟是真的不错,王程成性格豁达,擅长爆炒,林婉婉心细更擅长清蒸和凉菜,两人总能精准拿捏食材的最佳烹饪方式,让每一份食材都绽放出极致美味,使得苏砚秋现在的伙食品质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何盼一行早中晚都在此用餐,即便苏砚秋再三推辞,他们仍坚持支付伙食费。因此,如今即便在早晚时段,食堂里也固定有两桌食客,烟火气十足。
“今儿降温了,吃什么呀!”巫福星加了件外套从外头走进食堂。
“今天吃火锅鱼,加了他们种的香菜和芹菜,味道鲜的很。”
林婉婉冲着玻璃橱窗外笑着冲的巫福星招呼,不知道为何,自从她来了这里好似又找回了小时候的自己,心情越发舒朗,有什么就说什么,不用做什么事都要在心里纠结很久。
“小苏他们一家还没过来呀?”巫福星平时来的最早,她还会帮着端碗摆筷子什么的。
“他们今天不在这里吃,他们在市里开的豆腐坊找好位置了,这会一家人都下山去了。”林婉婉解释。
“他们还开豆腐坊啊,真是准备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啊。”巫福星咋舌,这一家子可真能折腾,百十来亩地最近就累的够呛,这会还开豆腐坊。
“我听小秋说他们家黄豆种多,都是要用来做豆制品的,不会直接卖黄豆。”王程成端着一盆火锅鱼出来,香菜和芹菜的气味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