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抗旱水稻抽穗(第2页)

何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快步走到玻璃隔断前,手指隔着冰凉的玻璃,指向那些在精心调控的环境里茁壮生长的稻株。

冷白的光线下,眼前的景象清晰地映入苏砚秋的眼帘。

这一批与特殊伴生植物共同培育的实验稻,整体形态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矮壮”感。

它们的株高普遍比常规水稻矮了将近三分之一,茎秆却异常粗壮敦实,呈现出一种充满力量的深绿色泽,仿佛将所有的能量都压缩凝聚在了有限的空间里,稳稳地扎根在基质中,透着一股磐石般的坚韧。

然而,与这略显“低调”的植株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它们顶端抽出的稻穗!

那些稻穗的长度远超寻常,沉甸甸地向下弯曲着优美的弧度。

虽然尚未完全灌浆成熟,但密密麻麻挤在穗轴上的颖壳,已经能看出异常饱满的轮廓,颗粒显得格外圆润、紧实,在生长灯的光线下泛着一种健康温润的浅绿色光泽。

长穗与矮株,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视觉冲击,仿佛矮小的身躯里爆发出了惊人的生殖力量。

巫福星也好奇地凑了过来,隔着玻璃瞪大了眼睛:“哇……真的哎!好奇怪,个子这么矮,穗子却这么长!像……像个大力士扛着根超级长的扁担!”

她这朴素的比喻让紧绷的气氛松快了些许。

季教授默不作声地走到旁边的一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了几下。

旁边一块大尺寸显示屏亮了起来,上面清晰地展示出几组对比数据图表和放大后的显微照片。

“株高均值:62.3厘米,对照组(常规种植)为91.8厘米,降低32.1%。” 季教授的声音毫无波澜,像在播报天气预报,却字字清晰。

“穗长均值:28.7厘米,对照组为19.5厘米,增加47.2%。”

“初步颖壳测量显示,单粒体积预估增加约18%,干物质积累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根系扫描成像,”他切换了一张布满复杂白色根须网络的图片,“须根数量增加40%,深层根系(>30cm)比例提高25%,根系活力指标提升显著。”

冰冷的数字和直观的图像,无比确凿地印证着肉眼观察到的奇迹。这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而是从内到外、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优化!

苏砚秋的目光缓缓扫过玻璃房内那些沉默而倔强的绿色生命,又仔细地看过屏幕上每一个精确的数据点。

她的眼神从最初的欣赏,渐渐沉淀为一种洞悉本质的了然。她伸出手指,指尖轻轻点在显示根系扫描图的屏幕上。

“这就是伴生种植很成功的表现呀。”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清晰回荡,

“何教授,您选择的那些伴生植物很成功,它们分泌的特定次生代谢物,根系释放的信号分子,甚至它们自身为了适应极端环境而‘被迫’进化出的某些微小基因片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也影响着与它们朝夕相处的邻居。”

何教授和感叹:“我也没想到影响会这样大,我们之前甚至都没有往这个方向研究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