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微生物循环种植(第2页)

“那……小苏,”

何教授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他胡乱地用袖子抹了把脸,急切地转向苏砚秋,眼神热切得如同燃烧的炭火,“接下来!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以育种?推广?还是……”

苏砚秋的目光从激动难抑的何教授身上移开,再次投向玻璃房内那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她轻轻摇了摇头,声音沉稳而清晰:

“不,何教授,育种和推广是水到渠成的事,但还不是核心。我们现在拥有了极佳的‘表现型’,但这强大抗旱性和高产潜力的‘基因型’,是否能在脱离特定伴生环境后稳定遗传?是否能在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依旧展现出它的优势?这才是决定它能否真正惠及万千土地的关键。”

季教授附和:“是啊,这也是我们担心的。”

苏砚秋走到玻璃隔断前,指尖几乎要触碰到那冰凉的表面,仿佛在与里面的生命进行无声的交流:

“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让这种适应性,真正扎根于它的生命本源,稳定下来。让它在任何一片需要它的土地上,都能生根发芽,穗穗饱满。”

“那要如何‘稳定’?”

何教授追问,自己倒像最虔诚的学生,好像已经忘了自己也是这方面的泰斗。

苏砚秋转过身,脸上浮现出一种成竹在胸的、近乎神秘的笑意,吐出了一个让两位教授都感到陌生而新奇的名词:“微生物循环种植体系,我喜欢叫搭建共生系统。”

“微生物循环种植?--共生系统??”

何教授和季教授几乎是异口同声,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求知欲。这个名词超出了他们固有的认知框架。

“是的。”苏砚秋肯定地点点头,开始勾勒她心中的蓝图,

“这是一种超越传统化肥农药、甚至超越单一伴生种植理念的系统性农业方法。它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以目标作物,比如我们的抗旱稻为中心,由高度适配的、功能互补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所驱动的、能量和养分高效内循环的微型生态系统。”

她走到一块白板前,拿起笔,快速地勾勒起来,思维清晰如泉涌:

“第一层,微生物群落构建,但 这绝非简单的施加菌肥哦。”

她画了一个代表土壤的圈,里面布满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符号,

“我们要根据目标作物的基因特性和它期望表达的性状,比如深根、抗旱、高光效,反向设计、筛选、甚至定向驯化出与之形成最佳‘共生伙伴关系’的微生物组合。包括但不限于:

根际促生菌: 它们能固氮、溶磷、释钾,分泌植物生长激素,更重要的是,能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就像给水稻请了一群贴身保镖兼营养师。”

“还有内生菌,这类微生物能直接定殖在植物体内,参与其代谢循环,如同内置的‘生物芯片’,可以更直接地调控基因表达,增强抗逆性,甚至改善品质。它们将是稳定和传递那些‘优良适应性’的关键桥梁。”

苏砚秋觉得自己可能说的有点抽象了,举了个例子:“比如功能性真菌 特别是丛枝菌根真菌,它们庞大的菌丝网络是土壤中的‘互联网’,能极大地扩展作物的根系吸收范围尤其对磷和水分的吸收,还能促进不同植物个体间的信号和物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