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雨林代码(第2页)
李墨飞在坠机残骸中发现惊人的现象:纳米材料正在被箭毒蛙分泌物分解,形成可降解的有机薄膜。刘宇用显微镜观察到,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能显着提升土壤肥力——这解释了雷击区植物的异常繁茂。
暴雨季的第7天,数据公司主管带着烧伤的工人来到部落。恩雅认出那个被她射中的男人,对方颈后的伤口已经溃烂化脓。萨满用树脂和箭毒蛙分泌物调制膏药时,工人携带的平板电脑突然黑屏——纳米药物正在清除设备存储数据。
“停战吧。”主管指着河对岸枯萎的数据中继站,“你们的‘解毒剂’毁了价值两千万的设备,但也解决了我们的数据泄露危机。”他递出橄榄枝形状的u盘,外壳刻着部落的雨季符号。
恩雅将u盘插入树洞里的应急电源,投影出的竟是亚诺玛米星象图与激光网数据的重叠模型。萨满突然指向东北方的树冠——被电磁脉冲改造过的吉贝树,正在月光下投射出全球气候站的分布图。
项目组撤离前,刘宇在吉贝树干上植入生物芯片。这个用树脂和纳米颗粒合成的装置,能将树根感知的土壤数据转化为加密信号。恩雅每天清晨用箭毒蛙汁液擦拭芯片表面——这是维持数据纯净的仪式。
监控室的空调发出病态的嗡鸣,李墨飞把脸凑近卫星云图显示屏。固氮效率的曲线像失控的心电图在屏幕上狂跳,470%的增幅让系统自动标红了警戒框。他抓起内线电话喊来值班技术员:“调出B-7区域的土壤成分光谱分析!”
技术员敲击键盘时,咖啡泼洒在控制台上。深褐色的液体在触控区蜿蜒,竟与卫星图中的绿色漩涡轨迹惊人相似。“上帝啊……”技术员用袖子擦屏幕,“这些氮素在土壤里结晶成六棱柱结构!”
李墨飞用镊子夹起刚送来的土样。放大镜下,灰褐色的颗粒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这是雷击区特有的焦石英结构,每个孔洞里都寄生着改良型根瘤菌。他突然想起三周前刘宇发来的菌株报告,那些在实验室培养皿里蔫头耷脑的微生物,此刻正在雨林深处疯狂增殖。
恩雅举起石斧时,直播间的在线人数突破十万。斧柄用箭毒蛙皮缠裹的防滑层已经磨损,斧刃缺口处粘着前夜劈砍纳米防护网留下的银色碎屑。她深吸一口气,腐殖质的霉味混着混凝土的石灰味灌入鼻腔。
“这是他们说的环保纪念碑!”她用葡萄牙语大喊,斧刃劈进混凝土基座的裂缝。崩飞的碎块中露出纤维状的树根,截面上的年轮纹路泛着金属光泽。弹幕突然被“CodepAris”的字母刷屏——观众们发现那些纹路是放大版的《巴黎气候协定》二进制编码。
刘宇的旧伤疤开始发痒时,他正在实验室分析雷击区的树脂样本。防护手套被汗浸湿的掌心突然传来刺痛,脱下手套时发现疤痕裂开细缝,乳白色黏液正顺着指纹沟壑流淌。显微镜显示,这些黏液里悬浮着与恩雅体内相同的纳米晶体。
“李墨飞!看直播!”他对着视频电话吼。画面里,恩雅用石斧尖端挑开混凝土碎块,暴露出树根内部——年轮间隙填充着半透明的菌丝网络,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将混凝土转化为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