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5章 叶可北的觉醒——生物里的生命印记

第一节:脑电波图谱里的重叠时空脑电波监测仪的绿色曲线在屏幕上缓缓起伏,像一条沉睡的绿色河流。叶可北盯着屏幕,指尖在触控笔上无意识地摩挲——这是父亲叶云天留下的最后一组实验数据:“亲情脑电波关联图谱”。父亲生前总说:“血缘是生物界最精密的密码,连脑电波都会在不经意间共振。”

数据量庞大得惊人,涵盖了他和兄弟姐妹们从出生到成年的数千组脑电波记录。叶可北花了半年时间整理,试图从中找出父亲提到的“共振规律”,却始终一无所获。直到今天凌晨,他在筛选“异常波动”样本时,一组编号为“yB-17-0623”的数据突然让他僵在原地。

屏幕上,两条绿色曲线几乎完美重叠。一条标注着“叶可北,17岁6月23日,高烧39.8c,意识模糊状态”,另一条则没有标注姓名,只有一个模糊的时间戳:“同日,03:17:42”。

叶可北的呼吸骤然停滞。他放大图谱,将两条曲线的峰值、频率、波幅逐一比对——误差率低于0.01%。这意味着,在他17岁发高烧的那个凌晨三点十七分,有另一个人的脑电波,与他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脑电波,发生了完美同步。

生物学上,这种同步只可能出现在两种情况:同卵双胞胎,或……极度亲密的人在强烈情感共鸣下的瞬间共振。

而这个人,会是谁?

记忆像被投入石子的深潭,瞬间漾开层层涟漪。

17岁那年的夏天,流感肆虐。叶可北中招时,正赶上期末考,他硬撑着复习到深夜,凌晨时突然浑身滚烫,意识像被泡在热水里,模糊成一片混沌。他记得自己躺在床上,感觉有人用湿毛巾一遍遍擦他的额头,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一件瓷器。

“小北,别怕。”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熟悉的、混合着消毒水和阳光的味道,“你的免疫系统像我,够强,肯定能扛过去。”

他想睁开眼,眼皮却重得像粘了胶水。只隐约感觉到那只手的温度,掌心带着薄茧,指尖轻轻按在他的颈动脉上,似乎在测量脉搏。那触感真实得不像幻觉,甚至能感觉到对方呼吸拂过他耳廓的温热。

“爸……”他含糊地呢喃。

“嗯,我在。”那个声音应着。

再次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母亲林月瞳坐在床边削苹果,眼眶通红:“你可算醒了!昨晚烧得直说胡话,吓死妈妈了。”

“爸呢?”叶可北嗓子干得发疼。

“你爸在外地开会啊,”林月瞳把苹果递给他,“我昨晚给你爸打电话,他急得差点买最早的机票回来,我说你退烧了他才放心。”

叶可北当时没多想,只当是高烧产生的幻觉。可现在看着屏幕上重叠的脑电波曲线,那个凌晨的触感、声音、甚至呼吸的频率,突然清晰得像就发生在昨天。

他调出父亲当年的行程记录——6月23日,叶云天确实在三百公里外的城市参加生物学术会议,会议签到表、酒店入住记录、航班信息……所有证据都显示,他不可能出现在家里。

可脑电波不会说谎。

叶可北猛地想起叶可南发现的那五个“异常时空节点”,其中一个的时间戳,正好是6月23日凌晨三点十七分。

心脏像是被无形的手攥紧,酸意顺着血管蔓延到四肢百骸。

他终于明白,那个凌晨在他床边的,不是幻觉。是父亲。

是穿越了三百公里的空间,甚至可能穿越了时间的父亲。他或许是在会议间隙,启动了某种便携的时空装置,只为回到儿子身边,用他作为生物学家最熟悉的方式——触摸额头感受体温,按压颈动脉监测脉搏,用一句“免疫系统像我”来传递力量。然后在他退烧前,悄无声息地返回“属于他的时空”,只留下一组无法被常规逻辑解释的脑电波数据,作为“我来过”的证明。

监测仪的蜂鸣声打破了寂静,叶可北回过神,发现自己的脑电波曲线也开始剧烈波动——与屏幕上那组“异常数据”的波动频率,渐渐重合。

原来父亲说的“亲情共振”是真的。即使隔着时空,即使他从未说出口,那份担忧与爱,也早已刻进了彼此的生命电波里。第二节:永生花图谱与未来的礼物

叶可北的书架顶层,放着一个密封的亚克力盒子,里面装着一份泛黄的基因图谱。图谱边缘用红笔写着一行字:“来自未来的礼物——给想让花永远开着的小北。”

这是他19岁生日后不久收到的“神秘礼物”。

19岁的叶可北正痴迷于植物遗传学,尤其对永生花的培育原理感兴趣。永生花是通过脱水、脱色、染色等工艺制成的干花,能保存数年,但严格来说,它已经失去了生命活性。“如果能通过基因编辑,让鲜花真的永远不凋谢呢?”他不止一次对着实验室的玫瑰标本发呆,甚至在饭桌上随口跟家人提起,“我想破解永生花的基因序列,让它保持细胞活性,真正‘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