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窒息的苍穹(第2页)
“晓晓,慢点走,我有点喘。”张奶奶的脚步慢了下来,她的面罩显示屏上,“心率”一栏开始跳动红色的数字,已经超过了100次/分钟。林晓赶紧停下,扶着张奶奶靠在路边的墙角——墙角有一个废弃的公交站亭,虽然顶棚早已塌了一半,但至少能挡住一些飘散的雾霾颗粒。
“您先歇会儿,我看看滤芯。”林晓帮张奶奶检查了一时间,“没事,还能撑很久,咱们不急。”
就在这时,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慌乱的叫喊声,夹杂着“噗通”的倒地声。林晓抬头看去,只见雾霾中隐约有个人影倒在地上,旁边还有人在大喊:“谁有备用滤芯?他的面罩裂了!”
“是老陈!”张奶奶认了出来,“他昨天还说滤芯快用完了,怎么今天就……”
林晓心里一紧,她知道面罩裂了意味着什么——室外10.2%的含氧量,暴露在空气中,5分钟就是生死线。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备用滤芯,那是她为了以防万一多带的,可自己的滤芯也只剩3个多小时了,要是给了老陈,她和张奶奶可能撑不到物资站。
“晓晓,别去……”张奶奶拉住她的胳膊,声音发颤,“来不及了,你看他……”
林晓顺着张奶奶的目光看去,只见倒地的老陈已经不再挣扎,他的面罩侧面裂了一道大口子,雾霾正从裂口处涌进去,他的手还保持着抓向面罩的姿势,可手指已经僵硬了。旁边的人蹲下身探了探他的鼻息,然后摇了摇头,默默站起身,转身消失在雾霾里——没人会为了一个已经没救的人浪费自己的氧气,这是边缘区的生存法则。
林晓的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她低下头,看着自己的鞋尖,鞋面上沾着的雾霾颗粒,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灰黄色的光。她想起外婆说过,以前的人去世,身边会有亲人朋友哭,会有鲜花,可现在的边缘区,死亡太常见了,常见到像路边的枯草根一样,没人会多看一眼。
“走吧,晓晓,再不走就晚了。”张奶奶轻轻拍了拍她的胳膊,声音里带着无奈。
林晓点点头,扶着张奶奶继续往前走。她们路过老陈的尸体时,林晓刻意加快了脚步,不敢去看那张已经失去生气的脸。雾霾还在不断地飘散,远处核心区的方向,淡蓝色的氧幕光膜又隐约出现了,像是悬浮在灰黄色天空中的一块蓝宝石,美丽却遥远,不属于这里的人。
走了大约20分钟,林晓的面罩显示屏突然弹出一条提示:“前方50米处进入物资站警戒区,含氧量提升至12%(相对安全)”。她松了口气,终于快到了。就在这时,她的通讯器突然响了,是社区发来的广播,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却清晰地传到了耳朵里:
“紧急通知:今日监测到全球氧气浓度再次下降0.1%,预计下周起,边缘区氧票配额减少10%,请各位居民合理规划氧气使用……”
林晓停下脚步,愣了愣。配额又要减了?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备用滤芯,突然觉得那枚小小的圆柱形物体,重得像一块石头。她抬头看向天空,灰黄色的雾霾似乎更浓了,连核心区的氧幕光膜都看不清了。
就在城市的另一端,核心区的“旧科技实验室”里,81岁的叶云天正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雾霾。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研究员制服,虽然脊背有些佝偻,但眼神却很亮。他的手边放着一杯热茶,热气在玻璃上凝结成水珠,顺着窗户流下来,在灰黄色的窗玻璃上划出一道水痕。
“教授,今天的大气监测报告出来了。”助手小陈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纸质报告——现在的电子设备容易受雾霾中的电磁干扰,重要文件反而要用纸质记录,“含氧量10.1%,二氧化碳89.9%,比昨天又降了0.1%。”
叶云天接过报告,手指在“10.1%”的数字上轻轻划过,指尖的皱纹里还沾着昨天整理旧物时留下的灰尘。他想起五十年前,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看到淡蓝色的虫洞光晕时,窗外的天空还是蓝的,实验室外的草坪上,还有蜜蜂在采蜜。
“知道了。”他把报告放在桌上,目光又落回窗外的雾霾上,“小陈,帮我把昨天找到的那本实验日志拿过来,就是标着‘云舟0号’的那本。”
“好的教授。”小陈转身去拿日志,心里有些疑惑——教授最近总是翻看五十年前的旧日志,还常常对着里面的图纸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
叶云天看着窗外,灰黄色的雾霾中,偶尔有几架小型飞行器飞过,那是核心区居民的交通工具,飞行器的尾部拖着淡淡的白色尾迹,很快就被雾霾吞没。他轻轻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这片窒息的苍穹,就再也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