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科技萌芽·3号新篇
2028年4月的清晨,3号宇宙的云芳镇还裹在一层薄露里。麦田像是被揉皱的黄绿色绸缎,从镇子东头铺到西头,风一吹,麦叶上的露水滚下来,砸在干裂的土块上,只留下一小片转瞬即逝的湿痕——这是这片土地惯有的模样,靠天吃饭,靠手耕种,连麦苗的长势都带着几分“听天由命”的潦草。
但今天的麦田不一样。
十台银灰色的小型播种机器人正贴着地面移动,它们的履带碾过土块时会自动将其碾碎,前端的机械臂精准地抓起麦种,按固定间距埋进土里,动作流畅得像在跳一支规整的舞蹈。而在这群机器人中央,一台半人高、顶着圆形全息屏的Ai机器人正发出柔和的蓝光,屏幕上跳动着实时地图,每台播种机的位置都用绿点标注,进度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爬升。
这是“小星”,3号叶云天从1号宇宙带来的初代农业Ai,也是这片麦田里第一个“外来者”。
最初看到这些“铁疙瘩”开进麦田时,农民们都躲在田埂后面,手里攥着锄头,眼神里满是警惕。王大叔把自家的孙子往身后藏了藏,嗓门压得低却够清楚:“这东西会不会把地轧坏?去年的麦种本来就少,可经不起折腾。”旁边的张婶也点头,手指绞着围裙角:“前几年镇上来说要搞‘机器耕地’,结果把苗都轧死了,还说是‘科技’,我看就是祸害人。”
可没过半个时辰,窃窃私语就变成了惊叹。
小星的全息屏突然亮起,投射出当前的播种进度:“已完成12亩,平均间距25厘米,误差±0.8厘米,播种深度5厘米,符合最优参数。”与此同时,一台播种机的机械臂卡住了,小星立刻发出“嘀”的一声提示音,另一台备用机器人迅速补位,卡住的机器则自动退到田边,展开底部的检修面板,露出里面规整的线路——整个过程没超过两分钟,连一滴多余的油都没漏。
王大叔忍不住走了过去,蹲在刚播完种的地里,用手指量了量两个土坑的距离,又扒开土看了看种子的深度,嘴里念叨着:“怪了……比我用尺子量的还准,这‘铁疙瘩’咋这么灵光?”话音刚落,小星的全息屏转向他,声音是温和的电子音:“王大叔,根据您往年的播种记录,您手工播种的平均误差为3.2厘米,深度波动±2厘米,会导致12%的种子无法正常发芽。我目前的作业模式,能将发芽率提升至92%以上。”
王大叔愣了愣,突然从口袋里掏出半袋麦种,快步走到小星旁边,把种子倒进机器人顶部的储种仓:“那……那你多播点,我家那三分地也交给你了!”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原本躲在田埂后的农民们涌了过来,有的递种子,有的问能不能帮自家的地也测测肥力,还有的凑到小星的全息屏前,指着上面跳动的数据问东问西。田埂上的喧闹声里,再也听不到“祸害人”的抱怨,只剩下好奇和期待。
3号林月瞳就站在田埂边,手里握着一台巴掌大的银色仪器——那是1号宇宙的陈曦连夜调好参数的土壤监测仪。她正把仪器贴在地面上,屏幕上瞬间跳出一串数据:土壤含水率18%,有机质含量2.3%,氮含量0.8g/kg,钾含量0.3g/kg……最后一行红色的“肥力综合评分68(较上月提升15%)”格外醒目。
“村长,您看。”林月瞳把仪器递过去,指尖点在屏幕上,“这是咱们麦田现在的肥力数据,比上个月用了有机肥后又提升了15%。按照这个趋势,月底小麦拔节时,亩产能比去年多收150斤以上。”
村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最信的是手里的锄头和眼里的“老经验”。他接过监测仪,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蹲下来抓了把土,凑到鼻子前闻了闻,眉头皱了又松:“我瞅着这土是比以前松快,可这小机器咋能‘看’出这么多门道?比我种了四十年地还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