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懂云天 作品

第3章 县域推广·仓储解丰收愁(第2页)

“这两座仓储中心,采用的是1号宇宙的恒温恒湿技术,还有Ai保鲜系统。”叶云天指着建筑的图纸,给张站长讲解,“仓库内部会分成10个分区,每个分区的温度和湿度都能独立控制——小麦储存区保持温度15c、湿度65%,这个环境下,小麦能存6个月不发霉、不发芽;玉米储存区温度控制在12c,湿度60%,损耗率能降到3%以下。”

他又指向仓库角落的传感器:“每个分区都装了20个温湿度传感器,还有Ai霉变监测仪,只要发现有一粒麦子出现霉变迹象,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还能定位到具体的位置,方便及时处理。仓库的通风系统也是智能的,会根据外面的天气自动调节通风频率,既能保持仓库干燥,又能节省能源。”

张站长绕着正在建设的仓储中心走了一圈,看着工人们安装的保温层、智能通风口,又听叶云天讲了Ai保鲜系统的原理,激动得连连点头:“太好了!这要是建好了,农民们就不用再怕存粮了!以前粮商知道我们存不住粮,故意压价,一斤麦子能比市场价低两毛钱,农民们明明丰收了,却赚不到钱。现在有了这智能仓储,农民们能把粮食存到价格好的时候再卖,一斤多赚一毛钱,一户农民就能多赚好几千块!”

三个月后,当青禾县的小麦真的迎来大丰收时,两座智能仓储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农民们拉着装满小麦的卡车来到仓储中心,只见仓库门口的Ai扫描仪轻轻一扫,就能测出小麦的含水量和杂质率,自动分配到对应的储存分区;仓库内部,无人搬运车拖着装满小麦的粮袋,沿着预设的轨道移动,精准地把粮食堆放到指定位置,整个过程不用人工插手,既高效又精准。

王大叔拉着自家的1000斤小麦来储存时,看着无人搬运车把粮袋运进仓库,又通过仓储中心的显示屏看到自家粮食的位置和状态,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存粮要自己扛袋子,还得天天去仓库翻一翻,怕发霉。现在倒好,把粮食拉来就行,手机上还能看到粮食的情况,比自家粮仓还放心!”

解决了储存问题,叶云天又把目光投向了“加工”——光卖原粮赚的钱有限,要是能把粮食加工成面条、馒头,附加值就能提升不少。他从1号宇宙引进了10台小型面粉加工机器人,放在了每个乡镇的合作社服务点,农民们只要把小麦运过来,机器人就能自动完成清理、研磨、筛粉的过程,还能根据需求加工成面条、馒头、面包等产品。

“这机器人磨出来的面粉,比镇上的磨坊还细!”王大叔第一次用机器人加工面粉时,捧着雪白的面粉,忍不住用手指捻了捻,“而且没有杂质,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软,比以前好吃多了!”

更让农民们惊喜的是,加工后的农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合作社在青禾县县城开了第一家“科技农产品店”,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包装好的面条、馒头、番茄和黄瓜,每个包装上都印着“科技种植·Ai加工”的标签,还有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加工的全过程。

“这面条多少钱一斤?”第一位顾客走进店里时,看着包装精美的面条,有些犹豫——以前普通面条一斤卖两块五,不知道这“科技面条”要卖多少钱。

“三块二一斤。”店员笑着解释,“这面条是用科技种植的小麦做的,没有农药残留,加工过程也是无菌的,口感更好,也更健康。”

顾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一斤,第二天就又来买了五斤:“我家孩子平时不爱吃面条,昨天吃了这面条,竟然吃了两大碗!以后我就买你们家的面条了!”

从那以后,科技农产品店每天都被抢购一空。早上刚开门,就有顾客排着队买面条和馒头;下午刚上架的番茄和黄瓜,不到一个小时就卖完了。店主每天都要给合作社打电话,催着补货:“今天的面条又卖完了,能不能多送点过来?好多顾客都没买到呢!”

看着店里络绎不绝的顾客,叶云天站在街角,心里满是欣慰。他抬头望向青禾县的天空,远处的麦田里,Ai机器人还在忙着收割晚熟的小麦;智能仓储中心的屋顶上,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光;县城里的科技农产品店,还在不断有顾客走进来——这就是他想看到的画面:科技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解决储存和加工的难题,让农民们不仅能丰收,还能卖上好价钱,让“科技”真正成为农产品的“增值标签”。

“接下来,咱们可以把加工机器人推广到其他县,再开几家分店。”林月瞳走到叶云天身边,手里拿着刚统计的销售数据,“现在已经有其他县的粮站来联系我们,想引进智能仓储和加工设备,咱们的科技农业,要从青禾县走向整个3号宇宙了。”

叶云天点头,目光坚定。他知道,县域推广只是科技农业链条上的一环,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从全域覆盖到跨宇宙合作,从农业科技到生活科技,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但看着青禾县农民们脸上的笑容,看着科技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改变,他更加确定,这条路没有走错。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青禾县的麦田和智能仓储中心上,像是为这片正在经历革新的土地,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3号宇宙的农业革新,正从这里出发,朝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