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零件的“完整拼图”与实验的序章
一、海龙镇的平静:使命完成后的等待
2025年春,海龙镇的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刘丙牛扛着最后一袋水泥走上货船,抹了把脸上的汗,习惯性地摸了摸裤袋——那里曾经装着暗银色的重力模块,如今只剩一片空荡。自从三年前把最后一枚零件寄走后,他的生活又回到了“靠力气吃饭”的轨道,但奇怪的是,就算没有模块加持,他搬重物也比以前轻松,像是身体里还残留着模块的力量。
“牛哥,歇会儿吧!”工友递过来一瓶矿泉水,“你现在还是这么能扛,跟有‘神力’似的。”
刘丙牛笑了笑,拧开瓶盖喝了一口:“哪有什么神力,就是习惯了。”他抬头望向镇中心的方向,海天街8号的小楼依旧安静,只是偶尔会感觉到一股微弱的能量波动,像是远方传来的呼应。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却莫名觉得安心——那些“宝贝”,应该在做它们该做的事。
同一时刻,海龙镇中学的物理课堂上,何里达正用那片陪伴了他二十一年的透视镜片辅助教学。他把镜片夹在老花镜上,能清晰地看到后排学生藏在课本下的漫画书,也能透过黑板看到隔壁实验室里的仪器摆放。但他很少再用镜片“穿墙视物”了,更多时候,是用它观察窗外的天空——偶尔会有淡蓝色的光纹划过天际,像流星一样短暂,他知道,那是“云月号”在调试能量。
“何老师,您在看什么?”下课铃响后,班长凑过来问。
何里达摘下眼镜,笑着说:“看天上的云,像不像我们昨天讲的光学折射现象?”
班长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普通的白云,却没注意到何老师眼底的欣慰——他终于明白,那些年寄走的零件,不是“负担”,而是“使命”。
肉铺里,陈大牛正给顾客切五花肉,斩骨刀落下的瞬间,案板不再像以前那样震动——合金核心寄走后,他的力气虽然恢复了常态,却多了一种“沉稳”的手感。苏晴的花店里,彩虹水晶不再闪烁,却能让进店的顾客莫名感到平静;罗小白的网吧里,神经链接芯片不再自动操控设备,却能帮他快速修复网络故障……所有变异者的异能都进入了稳定期,不再有“指引”的躁动,只剩下一种“等待”的默契。
偶尔,他们会在码头或菜市场偶遇,不用说话,只是相视一笑,就知道彼此都在关注着“云天科技”的消息——镇上有人说,叶云天的公司在造“能飞的机器”,也有人说在研究“新能源”,只有他们知道,那是用他们寄走的零件拼成的“奇迹”。
“听说叶老板的实验室最近经常亮灯到半夜。”一次在茶馆喝茶时,陈大牛说。
何里达点点头,镜片反射着阳光:“快成了。我能感觉到,那些零件的能量在聚合,像是一颗要发芽的种子。”
罗小白摸了摸口袋里的芯片,补充道:“芯片偶尔能接收到微弱的数据流,频率和我们寄走的零件完全匹配——他们在调试联动系统。”
没有人问“成了之后会怎样”,也没有人问“那些零件最终会用来做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完成了“传递”的使命,剩下的,是叶云天的故事,也是那些零件的归宿。海龙镇的风依旧带着咸腥味,阳光依旧温暖,只是在平静的日常下,藏着一份跨越了近二十年的期待。
二、2015-2020:“云月号”的诞生之路
2015年深秋,云天科技实验室的扩建工程终于完工。原本的旧厂房被改造成了三层小楼,一层是机械加工车间,二层是电子实验室,三层是核心研发区——正中央的光学平台上,铺着那卷半透明的穿越机图纸,20个零件整齐地摆放在图纸对应的插槽标注旁,像是等待组装的拼图。
“各部门注意,开始第一次零件适配测试。”叶云天拿着对讲机,声音有些紧张。此时的他25岁,穿着深蓝色的实验服,头发比大学时短了些,眼神却更加坚定。创立公司两年,他和林月瞳不仅凑齐了研发资金(靠天使投资和技术专利授权),还组建了一支8人的核心团队:机械工程师老郑、程序员小李、能量物理学家张教授……每个人都是被“非自然零件”的研究价值吸引而来。
“重力模块准备完毕,能量频率4.72hz,符合图纸参数。”老郑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他正操作机械臂,将1998年收到的暗银色金属块对准图纸中心的“重力插槽”。
“光学系统准备完毕,透视镜片已安装,成像稳定。”林月瞳在二层的电子实验室里汇报,她面前的屏幕上显示着镜片捕捉到的微观影像,清晰得能看到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能量监测系统就绪,随时记录核心联动数据。”张教授的声音带着沉稳的底气。
叶云天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控制台的“启动”按钮。机械臂缓缓将重力模块插入插槽,金属块与图纸接触的瞬间,图纸上的银色纹路突然亮起,一道淡蓝色的能量流顺着纹路流向模块——原本冰凉的金属块瞬间发烫,表面浮现出与图纸对应的光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