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阴阳四时定律的规定(第2页)
神人在石碑前静坐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从碑面的光影里找到症结——当年立下的规矩只定了轮盘的转向,却没规定每个季节的时长。他于是取来四季神的法器:春神的鸟羽、夏神的红莲、秋神的谷穗、冬神的龟甲,将它们熔铸成四根指针,分别固定在轮盘的四个刻度上。
“每根指针转动三百六十圈,方可交接。”神人用金光在指针上刻下符咒,“春管生,需让冰石消融三分;夏主长,要使火球炽烈六分;秋司收,得令金光减弱七分;冬掌藏,须将寒气凝聚九分。”
四、律管定音
为防止指针再次紊乱,玄衣女子寻来昆仑墟的玉髓,琢成十二根律管。每根律管长三寸九分,内壁刻着不同的星图,春用三根青管,夏用三根红管,秋用三根白管,冬用三根黑管,按序排列在石碑两侧。
当春神的指针转到第一百八十圈时,第一根青管突然发出清越的鸣响。管中飞出只青虫,在田埂上滚了滚,化作只翠绿的蚂蚱,蹦跳着将冬眠的蛇虫唤醒。神人发现,律管鸣响时,轮盘的转动就会变得平稳,阴阳二气在管音中相互调和,不再相互冲撞。
夏神的红管响起时,总能引来雷阵雨。雨滴落在灼热的土地上,蒸腾的水汽化作七彩的虹,虹的两端分别连着火球与冰石,将过剩的阳气导入地下,补充阴气的不足。有次红管突然断裂,南方顿时大旱三年,直到神人用自己的道袍丝线修补好管身,才降下甘霖。
秋管的鸣音带着清冽的凉意。每当白管响起,北雁便会成群南飞,落叶顺着管音的方向堆积,在树根处化作来年的养料。冬管的声音则低沉厚重,黑管奏响时,雪花便会按管音的节奏飘落,既不会压垮屋顶,又能盖住田垄,像给大地盖了床厚实的棉被。
十二根律管组成的音阶,成了天地运行的乐谱。春管的音轻快如溪流,夏管的音炽烈如篝火,秋管的音萧瑟如落叶,冬管的音沉静如深潭。凡人中的智者发现,只要循着管音耕种,便能五谷丰登;顺着音阶作息,便可百病不侵。
有年冬管提前鸣响,本该抽芽的麦苗被冻在土里。位叫后稷的农神捧着冻伤的麦苗来到石碑前,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律管。玄衣女子被他的虔诚打动,将根须化作丝线,缠绕在冬管上,让管音推迟了三十日。从此,凡人便懂得在律管旁点燃艾草,用烟火的气息微调管音,让四时更合农时。
五、永恒的契约
当大禹治水成功,天地间的水系终于归位,神人将石碑搬进了昆仑墟的灵台。此时碑面上的阴阳曲线已变得流畅,“阳”字的金光与“阴”字的寒气交织,在碑顶凝成个旋转的太极。四季神的轮盘嵌在太极中央,十二根律管环绕四周,组成个生生不息的循环。
神人褪去了云纹道袍,化作缕金光融入“阳”字,从此太阳的起落便循着他刻下的轨迹;玄衣女子也将裙摆的根须扎进“阴”字,月亮的圆缺从此映照着她留下的刻度。他们最后的话语化作风,藏在律管的鸣音里:“阴阳相济,四时有序,万物方能共生。”
春神的青鸟每年都会衔来第一朵迎春花,放在碑前;夏神的红莲常开不败,花瓣上的露珠总能准确滴落在轮盘的刻度上;秋神的谷穗越结越饱满,穗芒组成的纹路与太极图完美重合;冬神的巨龟背甲上,新的星纹不断生成,指引着候鸟迁徙的方向。
凡人在灵台周围建起观星台,世代相传着阴阳四时的规律。他们发现,当阴阳二气平衡时,律管的鸣音最为和谐,大地便会风调雨顺;一旦失衡,管音就会变得刺耳,洪涝旱灾便会接踵而至。于是人们学会了用祭祀调和阴阳:春日祭日,祈求阳气充盈;秋日祭月,盼望阴气平和。
许多年后,有位叫周公的智者来到灵台,他将律管的鸣音记成乐谱,把轮盘的刻度绘成历法。乐谱流传民间,便成了指导农事的歌谣;历法刻在龟甲上,便成了预知吉凶的卜辞。而那块最初的石碑,早已与天地融为一体,有人说它化作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便是四时轮转的方向;也有人说它藏在每个人的呼吸里,吸气为阴,呼气为阳,一呼一吸间,便藏着四季的秘密。
这便是阴阳四时定律的由来:始于混沌初开的约定,成于四季神的守护,定于律管的鸣音,终于万物共生的契约。它不写在竹简上,也不刻在石壁中,而是藏在日升月落里,躲在花开花谢中,融在寒来暑往间,成为天地间最古老也最永恒的规矩——阴阳相推,而生变化;四时循环,方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