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小安 作品

第48章 消失在春寒里的女孩(九)(第2页)

程望坐在观察席后排,闭着眼沉思良久。他的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忧虑。他知道,接下来的判决阶段将更为艰难:检察院坚持依法从重,而辩方无人辩护。法官的压力不仅来自法律,也来自社会。那些舆论的声音,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法庭外汹涌澎湃,随时可能影响到判决的天平。

而林语彤,一点都不打算求情。她是那种“认定自己行为有罪,但仍不后悔”的人。她不是疯子,也不是烈士。她是那个“无法接受冷漠”的人,在漫长的黑暗中,她独自寻找着正义的曙光,却最终迷失了方向。

审判进入尾声时,主审法官看着林语彤,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问道:“你是否还有最后陈述?”

她点头,缓缓站起,轻声道:

“赵老师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但我们还是要站在白的那边。’我做不到完全的白,但我不想再当沉默的黑。我只希望,我做的这些,能让你们记住赵老师,也记住——沉默就是帮凶。”她的声音虽轻,却如同洪钟般在审判庭内回响。

“谢谢。”

林语彤被带离法庭时,没有回头。她的步伐沉稳而坚定,眼神平静地看着阳光洒落下来的地板,那阳光仿佛带着一丝温暖,却又无法驱散她心中的寒意。她没有哭,也没有笑,只静静看了那片阳光,像是想起了某年某月的春寒清晨。那时的她,或许还怀揣着希望,还相信着正义会以一种公平的方式到来。

她的世界在那个冬天已经结束了,只是我们才刚开始理解——什么叫“用沉默丈量爱的长度”。

庭审最后一日。

整个江州市的司法界和媒体圈都聚焦于这起极具争议的案件。林语彤的行为、她的动机、她的陈述,已不仅是法庭上的材料,而成为舆论场中每一个普通人对“正义”这个词的再定义。

审判庭门口,警戒线外依旧是人群。年轻学生们脸上带着稚嫩与迷茫,他们眼中闪烁着对正义的好奇与追求;教育工作者们神情凝重,他们深知这起案件对社会教育意义的深远;法律从业者们则表情严肃,他们思考着法律在这种复杂情况下的权衡与公正;甚至还有一些穿着素衣的老年人,他们目光浑浊,却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他们神情凝重,不喧哗、不叫嚷,只是安静等待。他们的沉默,仿佛是对这场审判的一种无声的关注,也是对社会正义的一种默默期许。

这是一次罕见的集体观审,情绪复杂而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09:00,审判正式开始。

合议庭合议后进入宣判阶段。

主审法官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他的表情严肃而庄重,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可避免的压抑感:

“本院认为,被告人林语彤在未依法报案、未寻求司法途径的前提下,单方面实施极端行为,致三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他的声音在审判庭内回荡,如同沉闷的雷声。

“虽三名被害人社会评价复杂、在案件中可能存在道德瑕疵,但不构成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视着整个法庭,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

“鉴于被告人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犯罪手段冷静缜密,社会危害性大,本应依法从重惩处。”他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但考虑到本案特殊背景,被告人有明确情感动机,作案后主动认罪,无证据表明有进一步作案计划,且有一定社会舆论背景对其造成持续心理压迫……”他的声音稍微放缓,似乎在斟酌着每一个字。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判处林语彤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全场无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这个判决结果。

林语彤低头点头,眼中无喜无悲,只像对一场必然抵达的命运说了一声“我知道”。她的表情平静,仿佛这个判决早已在她的预料之中。

庭外记者瞬间整理口风,媒体平台上立刻炸开了:

?“林语彤案判决:十五年是否公正?”

?“正义的边界:她杀人了,但人们却在哭”

?“‘不能让好人默默死去’——一个女孩的悲壮陈述”

司法之锤落下,程序终结,却也在社会心里留下一道极难愈合的伤口。那伤口,是对正义的迷茫,是对人性的反思,也是对社会冷漠的警醒。

当日下午,程望离开法院大楼。

他没有回警队,而是去了江州东郊的一个小院——那里,是赵怀德曾经的家。

小院被岁月侵蚀,显得破败而冷清。门口挂着锈迹斑斑的铜锁,那锁仿佛已经沉睡了很久,见证着这里曾经的温暖与如今的凄凉。门楣下还有些泛黄的奖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奖状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赵怀德曾经的荣誉与付出。

程望站在门前许久,心中五味杂陈。随后,他缓缓坐在石阶上,石阶冰冷刺骨,透过裤子传递到他的身体。他抽出一张笔记本纸,那是林语彤审讯后递给他的——她写给赵怀德的“悼词”,但不愿在庭上念出,只托他留着。

纸张被揉过,已经有些褶皱,仿佛在诉说着林语彤内心的纠结与痛苦。

“赵老师,如果我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宁愿不知道他们做过什么坏事。因为知道之后,我就再也无法好好生活了。我只是想要一个世界,您能活着,人们愿意相信善良,不再把沉默当保护色。您不是神,也不是伟人。您只是一个穿旧衣服站在讲台上的人,但那时我觉得,您是世界上最值得依靠的大人。我没让您体面地死,也没让自己光明地活。我只想说一句:对不起,我做不到更好。”

程望读完,默默将纸叠回信封,点了根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迷离。吐出的烟雾模糊了眼前景物,也模糊了他对正义的认知。他曾经以为,破案之后就是结束。但他终于明白,法律只能审判“行为”,不能审判“爱”,也无法评判一个人内心的裂痕如何断裂,又如何缝合。

一周后,江州警校法学班实习讨论课上。

老师提到林语彤案,鼓励学生表达观点。

有人激动地说:“她该判死刑。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就破坏法律的尊严。”

也有人皱着眉头,无奈地说:“她是时代的弃儿,司法的失败。如果当时司法系统能及时介入,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教室一片喧嚣时,角落里一个女学生缓缓站起,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同情与思考,缓缓说道:

“我不支持她的做法。但我理解她为什么做。因为她走投无路了。当她看到自己敬爱的老师含冤而死,四处求助无门,那种绝望或许会让任何人做出极端的选择。”她的声音有些哽咽,说完后缓缓坐下,眼圈发红,却没哭。

程望记录在案底的一段注释,是他私下总结:

“林语彤不是英雄,也不是恶魔。她是一个没能等到公平的人。而我们破案,不只是为了审判,更是为了让公平早点到来。”

他关掉电脑,站起身,办公室外是四月的阳光,远远照进来,映出一层厚重的尘光——像是笼罩着过去,也照亮着未来。那尘光中,似乎蕴含着无数的故事,有痛苦,有挣扎,也有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这起案件已完结。

但对于程望,对整个江州市刑警支队来说,每一次破案,都是一次灵魂的审问:我们能否,成为那个不沉默的大人?

本案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