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557章 现代交通广播内容分析

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各种仪器设备整齐排列在长桌上,发出轻微的嗡鸣声。江浅站在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前,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调出刚刚录制下来的音频波形图。她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要从那些起伏不定的线条中看出什么端倪。 “大家集合一下。”她转过身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团队成员,“我们有新的发现了。”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研究员急忙放下手中的笔,快步走到跟前:“江组长,是什么情况?”他是负责信号处理的小李,对这类神秘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江浅指了指屏幕上显示的频谱分析结果:“你们看这里,这段异常的信号已经被我们成功解码成可识别的声音文件了。现在需要你们帮忙进行深入的内容解析。”说着,她按下播放键,一段清晰的城市交通广播开始在室内回荡起来。

广播员专业而富有节奏感的声音响起:“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现在是早高峰时段,请大家注意行车安全……”随着话语继续,一些具体的地点名称被逐一提及:“延安路高架、世纪大道、南浦大桥……”这些名字对于在场的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等等!”一直沉默不语的老教授突然开口了,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语气严肃地说:“这些地名根本不存在于1938年的上海地图上。”作为历史学专家,他对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

小李也反应过来:“没错!而且提到的交通规则也很先进,比如限速标志、斑马线礼让行人等规定,那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他的语速很快,显示出内心的激动。

江浅点点头,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们的初步判断,这很可能是由于时空结构发生扭曲造成的信息渗漏现象。”她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开始勾勒草图,“想象一下,如果两个不同的时空在某个点上产生了交集……”边说边画出两个相互交织的圆圈示意图。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首先将录音材料分段标注,逐句转写成文字稿;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重建虚拟场景模型;接着对比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图纸寻找差异点。每一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几天后的一次例会上,负责数据分析的小王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经过比对发现,广播中提到的某些路段走向与我们已知的历史布局完全不符。例如所谓的‘延安路高架’实际上是一条穿越市中心的主干道,但在那个年代那里还是狭窄曲折的老弄堂。”他展示出两张对比鲜明的卫星影像图,一张是现代城市的鸟瞰图,另一张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同一区域的航拍照片。

看到如此直观的证据,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惊叹声。有人提出疑问:“会不会只是巧合呢?毕竟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很正常啊。”

这时一直专注于研究的张博士抬起头来说:“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巧合那么简单。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广播里的车辆型号都是近几年才上市的新款轿车,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严重脱节。”他在键盘上敲了几下令投影仪切换画面,屏幕上出现了几款经典车型的图片及其生产年份信息。

随着讨论深入,更多支持时空重叠理论的证据浮出水面。比如广播中提到使用的导航系统依赖于全球定位卫星星座的支持,而这显然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再比如提到的电子收费系统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范畴。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对话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