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与现代科学理论的结合
实验室的灯光将江浅的身影拉得很长,她面前的控制台上摆满了各种显示屏和键盘,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数据流。窗外天色已晚,星星点点的灯火透过玻璃幕墙映入室内,与室内冷色调的荧光形成鲜明对比。她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时而停顿下来凝视某组异常的数据曲线,眉宇间紧锁着深思的痕迹。
“张工,过来看一下这个。”江浅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寂静。负责设备维护的老员工赶忙凑近,顺着她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块巨大的环形加速器模型正在虚拟环境中缓缓旋转,而其中心的时空曲率数值突然出现了剧烈波动。“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捕捉到类似的脉冲信号了。”她说着调出历史记录,几乎同一时间段都出现了相同的异常峰值。
为了验证这些偶然发现的关联性,他们决定重启闲置已久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针对性实验。当粒子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环绕轨道运行时,分布在周围的探测器同步启动。小李紧盯着实时传回的图像惊呼:“快看!每次碰撞产生的碎片轨迹都在重复昨天的形状!”那些原本随机散射的物质竟诡异地组成了类似神秘符号的图案。
消息传来时,江浅正在天文台参加学术会议。她站在穹顶之下仰望星空,耳边回荡着各位学者关于暗物质分布的最新报告。手中握着激光笔指向猎户座方向,那里恰好是近期时空褶皱最密集的区域。“难道宇宙结构本身也在遵循某种书写规则?”这个念头刚冒出就被自己否定了——太过天马行空的想法往往缺乏实证基础。
返回实验室的路上,车载广播正在播报极端天气预警。江浅突然刹车掉头驶向气象局数据中心。在那里她调取了百年来的灾害档案,发现所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前的大气环流模式都暗合符号中的螺旋结构。更令人不安的是,通过超算模拟未来气候趋势时,预测模型自动生成了完全相同的涡旋形态。
“我们需要建立跨学科模型。”她在紧急会议上提出建议。于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组成联合攻关小组。首次联席会议上争议不断:坚持经典力学的老教授认为应该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能量传递过程;年轻博士则主张采用量子场论框架;而搞人工智能的同事已经在训练神经网络识别符号变体了。
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江浅展示了一段特殊录像——这是安装在深海探测球上的摄像头意外拍到的画面:在海底热泉喷口附近,矿物质结晶正按照符号轮廓生长延伸。流体动力学仿真表明,只有当周围存在特定频率的引力波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发现让所有人暂时放下成见,开始认真考虑多维度解释的可能性。
接下来几周里,团队构建了多个版本的混合理论模型。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将拓扑学引入广义相对论方程组。当把符号视为时空流形上的亏格缺陷时,计算出的结果完美匹配观测到的能量聚集现象。测试当天,全息成像系统里的模拟黑洞突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原本混沌的事件视界竟然呈现出有序层状结构。
“就像给狂野的河流套上了约束笼。”负责可视化的小王看着屏幕上优雅流转的光带感叹道。此时江浅却盯着另一个窗口若有所思——那里显示着人体脑电波图谱与符号频率的高度相关性。为排除巧合可能性,他们招募志愿者进行了系列认知实验。结果证明受试者在专注冥想时产生的阿尔法波确实能轻微影响局部时空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