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等到政策完全开放,才是我们大展拳脚的好时机。(第2页)
娄晓娥尝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和家里现做的面条比起来,差别很明显。
“妈,怎么样?”何盼急切地问。
“味道挺好的。”娄晓娥点了点头。
“什么东西这么香啊?”这时,何雨柱回来了。
“是儿子买的方便面,你也来尝尝吧。”娄晓娥笑着把面递给何雨柱。
“妈,您吃这个,我还给爸爸买了一包。”
何盼说着,又拿了一个碗,泡上了红烧牛肉味的方便面。
“何师傅红烧牛肉面,看来是哪位姓何的师傅研发的,
感觉和我这个本家还有点缘分呢。”何雨柱拿起包装袋看了看。
……
何雨桥研发出了方便面,何雨柱一家对此并不知情。
关于方便面厂的事情,何雨桥也没有急着告诉何雨柱。
“爸,面泡好啦!”三分钟后,何盼把泡好的方便面递给何雨柱。
“用开水直接泡就能熟,这种做法还挺新奇的。”何雨柱说道,
作为一名厨师,他对这种新奇的吃法很感兴趣。
“噗嗤。”
何雨柱吃了一口,眼睛马上亮了起来。
“嘿,这味道够带劲,吃起来很爽口,
调料搭配得也很好,做法还这么简单,
研发这种方便面的人可真有本事,有机会真想认识一下。”何雨柱说道。
“何盼,你这方便面是从哪儿买的呀?”
“是在学校旁边的副食店买的,现在可火了,好多人都抢着买呢。”何盼回答道。
……
方便面厂开业的第七天,周晓白不用再出去跑订单了,每天都有客户主动到厂里来下单。
“雨桥,现在一条生产线已经供不应求了,
咱们把另外两条生产线也开起来吧?”周晓白激动地说。
“好,你去安排吧。”何雨桥点了点头。
“二哥,你太厉害了,随便研发了一款方便面,就能卖得这么火爆。”何雨水一脸崇拜地说。
“方便面可不是随便研发出来的,
就说这生产线,我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才搞定的。”何雨桥说道。
“那也很厉害啊,照这样下去,咱们很快就要发财了。”
何雨水激动地说,她负责厂里的财务,对收支情况非常清楚。
时光飞逝,一个月的时间就这样悄然溜走了。
在这三十天里,方便面工厂的业务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每日都有客户前来下单,工厂的三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运转,
可即便如此,产品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这天,何雨水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文件,向何雨桥汇报工作:
“二哥,这是本月的财务报表。”
何雨水作为专业的会计,其制作的报表逻辑清晰明了,
各项收支明细都罗列得十分清楚,让人一看就懂。
从报表中可以看到,上个月方便面厂的总收入达到了四十二万元,总支出为十八万元。
单从这两个数字来看,工厂的利润似乎相当可观。
然而,由于工厂承接了大量订单,收到了不少客户支付的定金,
所以实际上的利润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高。
何雨水接着说道:“二哥,我仔细核算了一下。
在扣除生产成本和其他各项费用后,每包方便面大概能有二分的利润。
现在三条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五零七’生产线每天能产出三十万包方便面,
这样算下来,每天的利润就是六千元,一个月累计下来就能有十八万元的利润。”
她说这些数字的时候,语气中难掩内心的激动。
要知道,在那个“一百块不算少,一千块就算是一大笔钱”的年代,
一个月能赚到十八万元,这是绝大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何雨桥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算是回应。
看到何雨桥如此平静的反应,何雨水忍不住说道:
“二哥,这可是十八万元啊,又不是十八块钱,你怎么一点都不觉得兴奋呢?”
何雨桥回应道:“这有什么值得兴奋的,现在不过是刚刚起步而已。
等到政策完全开放的时候,那才是我们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何雨水惊讶地问道:“这都算刚开始吗?
二哥,你到底有多大的抱负啊?”
她从未接触过如此巨额的资金,可何雨桥却表现得好像毫不在意。
何雨桥说:“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是做不好,那还不如不做。
雨水,你以后也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局限于眼前。”
何雨水翻了个白眼,说:“我可不像你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
我的眼光可没有你那么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