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文化同化,日入千亿
十大王朝并入大秦版图后,百姓们起初惶惶不安。¢午·4?看-书′ ?庚/欣!蕞.哙.
有人怕被征去当苦力,有人担心赋税加重,还有人传言大秦要改风俗,连说话写字都不许用老法子。
可随着诸葛亮推行新政,这些忧虑渐渐烟消云散。
村里的公告栏贴上了大白话告示,画着简笔画配文字。
“均田制——地按人头分,种自家田,交粮变少!”
老农王老汉眯着眼,听识字的先生一念,乐呵得首拍大腿。
“这不就是让我们吃饱饭的好事儿?”
官府还发了新农具,耕地省了大半力气。
城里的变化更明显。
街边新开了官学,不收学费,教大秦字和算术。
最让大伙安心的是律法,不管是大秦人还是原十国百姓,犯了错都按同一套规矩罚,没有偏袒一说。
茶馆里,说书先生新编了段子。
“大秦新政妙,百姓日子好。田多税又少,学堂随便跑!”
孩子们追着打闹,嘴里还唱着。
“龙旗飘,天下和,文字同,心也合!”
慢慢地,十国的老百姓发现,跟着大秦过,日子真能越过越敞亮。
诸葛亮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春雨润物般悄然改变着十国。/1′1.k′a?n¨s,h!u¨.*c¨o′m~
这些平实的宣传方式,让新政内容迅速传遍街头巷尾。
原本对大秦心存疑虑的百姓,渐渐发现政策实实在在改善了生活,从担忧抵触转为主动拥护,大秦的统治根基,就在这通俗易懂的传播中愈发牢固。
对老百姓们来说,他们要的并不是宏大空泛的“一统大业”说辞,也不是繁琐复杂的规矩。
他们想要的,是土地里能多打两斗粮,家里的孩子能识几个字,市集上卖货时不用怕被苛捐杂税盘剥,邻里间闹纠纷能有明明白白的道理可讲。
“管他谁当皇帝,只要让咱能安心种粮、吃饱穿暖,那就是好世道。”
诸葛亮的新政之所以得人心,正是因为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对百姓而言,这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王道”。
另一边,十国旧贵族们望着公告栏上“均田制:土地按人口重分,多余田地充公换补偿”的告示,个个脸色铁青。
城外山寨的反抗势力更懵。
他们本想打着“反秦复旧”的旗号拉拢百姓,结果山脚下的佃户们扛着大秦发的新农具,见了他们就喊。
“别来碍事!俺刚分了地,正忙着春耕呢!”
往日里能靠“抗秦”骗吃骗喝的小头目,如今连村口都进不去,老百姓见了就指骂。.3\巴^墈~书*罔¢ ?首`发.
“想让俺们回到交不起租子的日子?没门!”
最憋屈的是盘踞在各州的旧官僚。
他们原想靠“新政推行困难”证明大秦治理不行,结果诸葛亮搞出百姓评官制度,谁家政策落实不好,首接在城门口挂差评木牌。
前几天还在密谋的官员,今早出门就看见自家衙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不发农具,差评!”
气得他当场掀了茶桌。
这些曾以为能搅动风云的旧势力,看着百姓们扛着新锄头下地、送孩子进官学,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没人搭理的跳梁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