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经验再积累
大雪封山的清晨,新村数据中心的地下三层却灯火通明。夏澜站在环形控制台前,注视着全息投影中流动的金色数据流——这是七年来村庄发展的每一条决策、每一次危机、每一分成长的数字化结晶。她轻轻点击,数据流突然凝固,化作一棵枝繁叶茂的"经验树",每条枝干都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点。 "红色是教训,蓝色是创新,绿色是待验证的假设。"夏澜对围坐的团队成员解释,"今天,我们要把这些变成能呼吸的智慧。"
复盘会上,投影仪播放着去年台风灾害的影像。当画面定格在被洪水浸泡的智能农场时,夏澜突然暂停:"记得我们当时最失败的决定是什么?"
"过度依赖电子围栏..."防灾组长低头回答。
"不。"夏澜调出另一段视频——王老爷子正带着村民用竹编临时加固堤坝,"是忘了问问老人们,他们经历过多少次洪水。"她敲击键盘,系统立即生成新的防灾预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首次被赋予同等权重。
林小雨突然举手:"但老人们的经验有时不科学..."
"所以才要这个。"夏澜启动"经验熔炉"系统,将周婶的草药配方与实验室数据并置对比。当屏幕上显示出传统经验与科学分析的重叠区域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些曾被质疑的"土办法",在关键节点竟与分子生物学结果高度吻合。
传习塔的负一层,三百个六边形蜂巢状储物格嵌满墙壁。每个格子里都存放着特殊陶片——王老爷子的拉坯手法被编码进冰裂纹的走向,周婶的药方藏在釉料的化学成分里,连张叔的轮椅改装技巧都转化为三维浮雕。
"这是我们的活体图书馆。"夏澜轻触中央格子的陶片,全息影像立即展示出七种应对客流高峰的方案,"每片陶都记录着成功与失败。"
最年轻的村官小林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直接用云端存储?"
夏澜没有回答,而是带大家来到刚修复的古窑前。她举起一片烧裂的陶片:"去年电网瘫痪三天,是王爷爷用这个教我们手工记录数据。"陶片上的刻痕在阳光下闪烁,"有些智慧,需要能握在手里。"
当天下午,每位员工都领到定制"经验陶"——里面储存着与其岗位相关的所有知识结晶,即使断电百年也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读取。
暴风雪肆虐的周末,夏澜突然切断新村的主电源。在应急灯亮起的瞬间,整个村庄却像精密钟表般继续运转——服务员点燃油灯继续上菜,导游用手绘地图讲解,连智能马桶都切换成手动冲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