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政策再倾斜
国家乡村振兴局的会议室里,夏澜突然推开政策文件,将一筐陶土倒在红木会议桌上。在官员们震惊的目光中,她捏起块泥巴拍在墙上:"这是我们村的地形图,请各位领导帮忙看看——政策该怎么'捏'?" 泥团在墙面延展,隆起处是待开发的丘陵,凹陷处是急需修缮的古建筑。当某位处长下意识伸手调整泥块形状时,这场"政策塑形会"彻底颠覆了传统流程。三小时后,墙上多了十七双掌印,而新村获得了量身定制的"非遗特供政策包"。
"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下达当天,夏澜在村委会门口支起大锅。王老爷子把政策文件撕碎扔进沸水,加入陶土、草药和旧账本,熬成糊状后倒入模具。当"政策陶砖"出窑时,每块都刻着二维码,扫码能看到资金使用动画——老人在窑前演示"如何用三万块修出三十万的效果"。
更绝的是"政策药方"。周婶把扶持条款编成"三字经",印在中药包装上:"宅基地,可流转;林权证,能贷款..."。这些"政策药包"通过村诊所发放,服用方法是"温水送服,每日诵读"。
某次省里突击检查时,发现文盲率最高的三组村民,对政策的熟悉度反而最高。检查组组长握着周婶的手感叹:"您这'政策透皮吸收法',比我们开一百场宣讲会都管用。"
国土局刚划完生态保护红线,夏澜就带着团队在禁区插满彩旗。局长气得拍桌:"这是要踩红线?"到现场却傻了眼——彩旗标记的都是"政策缝隙":不能建房的陡坡上架着星空观测台,禁止开发的湿地边摆着移动式陶窑,连古树保护区内都悬着可升降的Ar解说屏。
"政策不是天花板,"夏澜指着在红线内穿梭的游客,"是蹦床。"她展示的最新"弹性用地"方案,让每块限制用地都产生五种收益:生态补偿金、碳汇交易、研学基地、影视取景、甚至还有极限运动特许经营。
局长走时带走了这份方案,三个月后,《生态保护地兼容性利用指南》在全国印发,扉页照片正是新村那座建在悬崖边的玻璃观星台。
当500万文旅专项资金到账时,夏澜做了个疯狂决定:把其中490万换成硬币,堆在广场上任人取用。规则只有两条:1.每次最多抓一把 2.必须说明用途。
村民王二愣子抢到37元硬币,买了堆废木料做微缩古建模型,现在他的"指尖非遗"工作室年入百万;周婶的侄女抓走54元硬币买药种,培育的太空育种草药如今出口欧盟;最绝的是孤儿小强,用11个硬币买了包辣条请小伙伴吃,激发灵感做出"辣味陶釉",成为网红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