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自是春江秋月明(九)(第2页)
"郭大人,刘将军。"使者转过身,手里捧着个锦盒,"陛下听闻雅安城治理得好,特命下官送来赏赐。"
锦盒打开,里面是一对玉如意,剔透温润。可我和刘棠的目光,却落在了锦盒底下压着的一份奏折上。
"陛下还说,"使者的笑容有些僵硬,"齐魏盟约已签,十年之内无需再担忧边境。只是...国库空虚,还请雅安城今年多缴些赋税。"
我拿起那份奏折,指尖冰凉。上面写着要雅安城缴纳的赋税数额,是往年的三倍。
"陛下是忘了,"刘棠的声音突然响起,冷得像北疆的冰,"去年北疆大旱,雅安城刚开仓放粮赈济了灾民?"
使者的脸色变了变:"将军息怒,陛下也是为了国事。再说,虞王以性命换来的盟约,总得有些诚意..."
"诚意不是靠搜刮百姓来的!"我打断他的话,将奏折拍在案上,"虞王当年在临仙,宁可自己饿着,也不会多拿百姓一粒粮!"
使者被我的怒气吓得后退一步,嗫嚅着说:"可...可这是陛下的旨意..."
"旨意也得讲道理。"刘棠走到案前,拿起笔,在奏折上写下几行字:"雅安城今年可缴粮三千石,另派农技营赴平城指导农耕,此法可比赋税更能充实国库。"她的笔迹力透纸背,"请回禀陛下,虞王留下的,不是一座只会缴粮的城,是能自己长出粮食的城。"
使者拿着奏折,灰溜溜地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温北君说过的话:"江山不是龙椅上的鎏金,是百姓灶里的烟火。"
元常陈久居深宫,已经很久没有离开寝宫来看一看这个他脚底下的城池了,明明就在他的脚底下,呼吸着的城池,他却看不到。
我知道当今皇后是温北君的侄女,温鸢一直是在最前方,看着烟火人间。为什么元常陈看不到呢?
我想着明日早朝后面圣,要向元常陈提议,看看这个呼吸着的城市。
"夜深了,该回去了。"刘棠收起笔,将那对玉如意放进抽屉,"留着也没用,不如换成笔墨,给学堂的孩子们用。"
我们走出衙署时,月光洒满了街道。更夫的梆子声从远处传来,笃、笃、笃,敲得人心头发暖。
接下来的日子,雅安城渐渐忙碌起来。
农技营的人开始推广新的谷种,田埂上插满了标记,写着"温公新谷";工程营的女兵们在城外修了新的水渠,引桑干河的水灌溉农田;学堂里又来了几个新学生,是从北疆迁来的流民,先生正教他们写"太平"两个字。
我和刘棠很少提起温北君,可他的影子却无处不在。我在检查粮仓时,会想起他教我们如何防潮防虫;刘棠在演练阵法时,会说起他当年在涿鹿用稻草人吓退山贼的妙招;就连孩子们唱的童谣,也总带着他的影子。
这天我正在粮仓清点粮食,亲卫突然急匆匆地跑进来:"大人,不好了!南营那边报,说黑水河涨水了,新修的水渠快被冲垮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扔下账本就往外跑。刘棠带着工程营的人已经在河边了,她脱了铠甲,穿着贴身的劲装,正指挥士兵往河堤上堆沙袋。浊黄的河水漫过堤岸,溅得她满身泥浆,可她的声音依旧清亮,指挥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