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易南生 作品

第604章 亭亭如盖(四)

老妇人端来芝麻饼时,饼子还冒着热气,芝麻的香味混着麦香扑面而来。瑾潼咬了一口,外酥里软,带着点甜味,让她想起小时候娘做的饼。那时她还住在京城的宅院里,每到冬天,娘就会在炉边烙饼,弟弟总爱抢着吃,弄得满脸都是面粉。后来弟弟去了边关,再也没回来,娘也跟着去了,只剩下那座空荡荡的宅院,和院角那株迟迟不肯开花的梅树。 “姑娘,你这是要往南去?”老汉蹲在门槛上,一边编筐一边问,“南边不太平,听说江州那边闹了旱灾,不少人流离失所,官府还在抓人呢。”

瑾潼心里一沉。她此去正是江州,温北君说江州知府暗中勾结乱党,借着赈灾的名义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再拖下去怕是要出乱子。她放下手里的饼,从包袱里拿出一锭银子,递给老妇人:“这点钱,麻烦您给村里的孩子们买点粮食。”

老妇人慌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姑娘能来俺们村,就是缘分,哪能要你的钱。”

“拿着吧。”瑾潼将银子塞进她手里,“就当是……买你们的芝麻饼方子。”

老妇人还要推辞,被老汉用眼神制止了。他放下竹筐,往瑾潼手里塞了个布包:“这里面是俺们自己晒的柿饼,路上饿了能垫垫肚子。南边路不好走,姑娘多保重。”

离开柳溪村时,孩子们追到村口,挥着手里的狗尾巴草。瑾潼回头望去,见老两口站在槐树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株守着家园的老树。马车转过山坳,她打开布包,柿饼的甜香漫出来,让她想起山坳里的梅树——原来温暖的味道,都是相似的,能在不经意间,就漫进心里。

接下来的路,果然如老汉所说,越来越难走。过了柳溪村,便是连绵的丘陵,路面坑坑洼洼,马车走得颠颠簸簸。沿途的村落越来越稀疏,偶尔能看见废弃的房屋,门窗都被拆了,只剩下断壁残垣,在风里呜咽。

第三天傍晚,他们在一处破庙里歇脚。庙里的神像早已被推倒,地上满是干草和灰烬,墙角还有人住过的痕迹。老李生了堆火,烤着干粮,瑾潼则借着火光查看地图。地图上标记的下一个城镇是云安镇,离这里还有三十里路,据说那里是通往江州的要道,也是流民聚集的地方。

“将军,你听。”老李忽然压低声音,指了指庙门外。

瑾潼竖起耳朵,听见一阵细碎的脚步声,还有孩子的啜泣声。她示意老李熄灭篝火,自己则握紧了腰间的短剑,悄悄走到门后。

月光从门缝里照进来,映出几个瘦小的身影。为首的是个约莫十三四岁的少年,穿着件不合身的大人棉袄,怀里抱着个更小的孩子,后面还跟着两个女孩,怯生生地往庙里张望。

“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瑾潼推开门,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些。

少年吓了一跳,将怀里的孩子护得更紧了,警惕地看着她:“你是谁?”

“我是路过的,想在这里歇脚。”瑾潼指了指庙里,“里面还有点干粮,不嫌弃的话,一起吃点吧。”

少年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怀里哭泣的孩子,又看了看瑾潼身上的佩剑,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他带着弟妹走进来,缩在墙角,眼睛却始终没离开瑾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