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质子(完)(第2页)

郢都,万货集。

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空气中混杂着新漆木器的清香、刚出炉面点的麦香、牲畜皮毛的气味以及各种南北货的独特味道。

这里没有高门大店的森严壁垒,更多的是用竹竿、油布支起的简易摊位,或是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货郎。

渔女阿月守着自己的鱼摊,面前木盆里是今早刚从洛水打上来的鲜鱼,活蹦乱跳。

她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把最好的鱼贱卖给垄断鱼市的“鱼霸”,忍受层层盘剥。

在这里,她可以自己定价,直接卖给城里的主顾。

旁边卖陶罐的老李头,正唾沫横飞地向一个行商展示他儿子在“匠作院”学来的新式轮制法做出的薄胎陶碗。

轻巧又结实,价格公道,引得不少人围观。

集市一角,围着一群人。

原来是“匠作院”派来的匠师正在演示一种新式脚踏纺车,比旧式手摇的效率高了三倍不止。

旁边还有改良的省力镰刀、深耕的铁犁头。

匠师大声宣讲着朝廷的赏格:

“凡能仿制、改进、推广者,皆可报官府领赏!”

引得不少农人、工匠眼中放光。

三年后,莘国王宫,御书房。

烛火通明。

华清并未批阅奏章,而是仔细地看着户部尚书呈上的最新一卷《民户钱粮实录》。

“陛下,”户部尚书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胡子都在微微颤抖:

去年全国赋税总额,按新法折算,已超景平年间(先王时期)最高水平三成。”

“然……然百姓负担实际减轻近半。”

“仓廪充盈,各郡县粮仓皆满,民间积粟甚丰。”

“万货集之制已推广至三十六郡大邑,商税虽免三年,然交易额激增。”

“仅郢都一市,商税恢复征收后首月,即抵往年郢都全年商税之七成。”

“富民渠、广济渠二渠贯通,受益良田千万亩,河东、河西再无旱魃之忧。”

“匠作院呈报,新式水车、纺机、提花机已推广万余具……”

华清静静地听着,指尖划过卷册上那些实实在在增长的数字,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有一种沉静的笃定。

他放下卷册,走到窗边。

夜已深,但郢都的万家灯火,似乎比三年前更加明亮、更加绵密。

隐隐约约,还能听到远处万货集方向传来的、属于市井夜晚的、充满活力的喧闹声。

“还不够。”华清的声音很轻,像是在对自己说:

“让少府和内帑,再拨一笔款子。”

“着工部勘察南方湿热之地,试种占城国传来的那种耐水、高产的稻种。”

“告诉司农寺,若能成,重赏。另外……”他顿了顿:

“在万货集旁,辟出一块地方,设官牙行,专司为远道而来的行商和本地大宗货主牵线搭桥,收取微佣,规范交易。”

“告诉司市,牙行若敢欺生、压价、勒索,有一个杀一个。”

“是!陛下圣虑深远,臣等不及!”户部尚书心悦诚服地深深一揖。

他明白,陛下要的,不仅是眼前的仓廪实,更是让这富足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淌下去,惠及更深、更远的地方。

华清的目光越过璀璨的灯火,似乎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织机上如飞般穿梭的纱线,集市上公平交易的百姓脸上满足的笑容,还有那些在匠作院中埋头钻研、试图改变些什么的工匠们……

这些景象,远比开疆拓土的战报,更能填满他心中那名为强大的版图。

白骨或可垒起一时的王座,但唯有让万民富足安康的基石,才能托起一个长久的王朝。

至于能传多少代,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毕竟没有不朽的王朝。

他转身,玄色的衣袍融入书房温暖的烛光里,开始勾勒下一幅富民强国的蓝图。

(本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