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蛊毒(第2页)
在袁熙看来,甘宁在倭国过得过于滋润了,如果自己还给他赏赐,那甘宁就有可能搞出更多花活。
至于高句丽和鲜卑,现在的体量还有点麻烦,而且东北地区势力过于复杂,如果袁熙真的开战,就必须有灭国的觉悟,也就是说,必须把高句丽等国给灭了才行。
以袁熙现在的经济状况,还是有点麻烦的,最好等倭国的金银矿和倭奴都进入大燕国,并实际产生经济效应的时候,才能真正提高袁熙手头的经济。
像是金银就可以大大的刺激大燕国的商业,因为缺钱的缘故,大燕国的大部分税收还是以实物进行收缴,而很多地方的商品交流也是“以物易物”,根本不利于商业进步。
经济自然无法更快的刺激起来,均田制和兴修水利这类基础性的经济提升方式,没个三五年的长时间经营,根本不出效果,有些苦寒之地,甚至要十年才能体现出经济价值。
那么快速提高袁熙手头竞争力的办法,就是提振商业经济。
而倭奴的进入,也是增加劳动力的象征。
袁熙对倭国的看法只有两个,一个是临时军事港口,另一个就是矿场。
这种地方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只要留有保证驻军和矿奴的人口就行,至于多余的人口,作为奴隶用来建设袁熙的大燕国,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袁熙记忆中的后世国家里就有这类情况。因为国际法的缘故,强国剥削弱国的方式就是利用弱国的“非法移民”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提振强国的经济,这很普遍。
袁熙对于周边国家现在都有这种思想,那就是,如果你们这些异族不愿意“汉化”,那就作为奴隶这种廉价劳动力,帮助他来建设大燕国
当然,袁熙知道这些奴隶就像是“蛊毒”种在大燕国这个巨人身上一样,早晚会出问题。但是现阶段袁熙想要尽快解决异族入侵,必须用这种快捷的提升国力办法了。
而,入侵东南半岛,就是这一思想,只不过正巧倭国的“蛊毒”这件事给了袁熙理由。
按说,只搞林邑国这个之前就短暂占领过的国家最为合适。
但是扶南国的国主不识抬举,居然把女儿嫁给了王徽那个叛逃的家伙,这分明就是在打袁熙的脸。
袁熙这哪忍得住,直接把蛊毒的屎盆子扣到扶南国国主以及王徽头上,说扶南国以及王徽与倭国苟合,暗中加害袁熙这个大燕国皇帝。
为了不让北方势力和中南半岛紧张,袁熙并没有派将军去交州那边坐镇,只让魏延以交趾中郎将的身份统领交州和广州的府兵,直接南下攻打扶南国。
当然,日南校尉府的乐綝和番禺校尉府的潘璋,自然作为魏延的副将跟着一起,监军和主簿也在配备齐整。
潘璋自然把番禺的水军在扶南国的海域提前布置好,随时登陆作战。
而魏延似乎不想让潘璋登陆了,居然带着日南校尉府的部队,甚至在步骘和刘巴这两个刺史还没给他准备好府兵的情况下,直接杀进了扶南国。
事实上,中南半岛的那些国家,根本经不起,大燕国一万三千精兵的进攻。
虽然扶南国也准备了两万陆军作为抵抗军队,甚至还有象兵等多种部队组合,其实也就是扶南国各个部落的组合军队。
但是,魏延带去的部队可是甲胄齐备,弓弩精良,而且还有从益州配备的滇马,专门针对中南半岛的路况进行进攻。
另外,炮仗和石漆水,袁熙也是管够的。
对于魏延这种名将候补,那简直就是狼入羊群,直接乱杀。
再加上魏延早就馋“将军”的称号,以及“封侯晋公”的机会。
魏延这次作战十分骁勇,多个战场,他都是亲自带兵突破,先登次数更是惊人,几乎每战必先。
因此,王徽这次还真没来得及逃走,也是在扶南国当了太久的逍遥驸马,变的懈怠了。
乾元三年十月,魏延灭扶南国,返程期间顺手将林邑国攻灭,一战灭两国。
次月,堂明国和骠国派出使臣向袁熙的大燕国称臣纳贡,并派出王子为质,袁熙授予堂明国和骠国王印,吸纳堂明国和骠国为藩属国。
自此,中南半岛全部向袁熙的大燕国称臣,无一势力再敢收留士家的叛军。
而大燕国的势力一直延伸到了马六甲海峡,袁熙特意在海峡口岸设置了一个千人的校尉府,专门守卫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