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饭 作品

第1357章 冉·阿让的一生(二)

时代的浪花会汇聚成海,轻松的碾死每一个普通人。

当初维克多·雨果在创作悲惨世界的时候还有一件趣事,应该说是创作动机——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

很明显这位穷苦农民就是冉·阿让的原型,在当时19世纪的法国社会,到处都是革命动乱,再加上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彻底将这个国家打入进时代的混乱当中。

在这个时候的法国底层社会,人民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就连偷窃一块面包都会被判处五年苦役。也正是这个“悲惨世界”才让维克多·雨果有了创作“冉·阿让”的想法。

至于说苏均为什么会想到这本小说呢?是因为枫丹灰河区的人们吗?又或者是在梅洛彼得堡里面逃避的人们呢?

或许都有其中的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毕竟苏均可没有抨击枫丹的意思,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悲惨世界》的思想基础——人道主义。

人们饿死可以,偷面包却要坐牢。残酷的法典和秩序将整个社会打造成了一个机械,完完全全没有感情的机械,可这样就失去了社会存在的意义。

人,才是社会的主体。

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苏均所一直推崇的就是“人类”本身,这无关他的身份,因为经验和思想告诉他,人本来就有自己的价值。

他们绝非只是某种伟力的附庸,苏均所倡导的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种族,而非其它。

因为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的。

很显然,《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就很符合苏均的“人文主义”,如果人类失去了悲悯与善良,那么注定会失去“人”这个名字。

上了岸的鱼就不再是鱼了,失去人道的人类也就不再是人类。

所以,《悲惨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内核并不是让你看到那些人的生活有多么惨、有多么不幸。

你应该看到的是,那些人在生活中对于悲惨命运的抗争,和人灵魂中的善良与悲悯之心。

当然,这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悲惨世界》四个字的提瓦特人们来说就不一样了。

正所谓“认字认半边”,看书也一样,绝大部分人看书都是通过书名来推测故事内容的,这样确实挺好,但想要真正知道作者表达的意思恐怕还需要细细看书啊。

论坛。

一张送不出去的支票:呦,这个名字倒是挺符合的,《悲惨世界》……嗯,枫丹确实挺惨的。

做实验呢:早就说了,那些普通人这么白白死了倒是可惜,还不如送到我这里来。

刺玫会会长:你们两个混蛋!竟然用这种事情开玩笑!

枫丹治安官:别让我们逮住你们。

(管理员将“一张送不出去的支票”和“做实验呢”禁言一天,希望大家遵守论坛秩序,理性发言。)

父亲:与你们两个为同事我感到羞愧,我鄙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