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另类版的以史为鉴(第2页)
所以,荀氏是比魏氏强,只是又强得比较有限。
那么就实说,拥有至少五百万人口的晋国,光几个卿位家族就占了将近两百六十万。
要是计算各个家族的封地,当然是一再实现扩张的楼氏最大。
问题是什么呢?楼氏掌握的土地,大多是属于没有被开发出来。
楼氏的人口会变成各个家族之中的最多,离不开楼令想设法搞来人,某一段时间列国的奴隶市场都被楼氏几乎包圆了。
而楼令那么搞,其实会让楼氏充满不确定性,有晋国当后盾都有不小的风险,真到了楼氏借不到晋国的势一定会更加危险。
至今还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奴隶暴动,不代表不会发生。说不定就发生在楼氏了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楼氏更加要在晋国搞名正言顺,至少法理上必须站得住脚,不能一边内部存在不少隐患,另一边还肆意破坏权力的继承规则。 真要是楼氏在内部不稳的时候破坏权力的继承规则?楼氏可以篡晋国之君的位,手底下人就不能对楼氏取而代之,奴隶还能甘心当奴隶啊?
那就是老赵家可以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其他人自然也可以,整得老赵家必须防备有兵权的那一批人,闹到跟文人共享天下的治理权。
楼令待在“太原”一边处理各种事项,另一边捡起写到一半的着作继续写。
要写大一统理论,少不得阐述战乱带来的伤害与困苦,将战乱作为背景,延伸到大一统的必要性。
春秋前中期,诸夏大地爆发过一轮大兼并,楼令在着作中没少拿当时的情况当背景墙来写。
哪怕新一轮的兼并是由楼令亲手推动,一样可以拿来当成背景,更细节地阐述为什么要那么干。
以战止战嘛,历史上的大一统理论被提出,核心也是这个,用来假设天下只剩下一个国家,是不是就能够遏制兵戈。
道理已经是那样的道理,斗争却是不可能停止,只是从动辄拉出军队互砍,变成分为小团体搞政治斗争。两者的凶险其实一样,只是呈现的方式不一样。
治理国家的班子分成两派,谁都奈何不了谁,搞得内斗不断让国家变得乱糟糟,势必会给外敌有可乘之机,国内也要四处揭竿而起了。
为什么要有另一部文化大一统的阐述?在楼令的理解中,始皇帝初步完成武力大一统,直至汉武帝南下扫平各势力,汉帝国的统治疆域延伸向海边,确定了华夏苗裔初代的大一统版图。
秦国不是南下过了吗?怎么还轮到汉武帝时期再搞武力大一统呢?
是啊,秦军南下过,初步军事占领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可是真不算吃下去变成固有疆域。秦国没有来得及消化岭南的时候,国家就已经没了。
而且,当时的南方还有闽越和东瓯这两个政权来着。他们可没有被秦军所消灭。
要到汉武帝挥师南下,一举消灭闽越与东瓯,才算是荡平南方的所有他国政权。别说汉武帝也消灭了且兰国、夜郎国和邛都国。
因此,汉武帝为华夏扩充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是奠定千年的版图,谁能反驳?可他被批评了两千多年,属于是当代和千秋都无功有罪了。
也是在汉武帝时期伸手到西域,制定了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才有了后面汉宣帝征服西域。
犹记得在公知横行的岁月,汉武帝没少被拉出来鞭尸。
公知是些什么玩意,不知道的人很少了吧?
这简直特么!!
可能会有其他帝王去干成汉武帝的事业,但就是汉武帝给办成的啊!
再说对待匈奴上穷兵黩武?难道当时的汉国不该以攻对攻,跟两宋一样割土贡岁币吗?认为不该的人,是不是能够理解成,小日子入侵,不要反抗赶紧跪下呢。
仅仅国号称为一个民族的名字,其实就足够证明其功业的含金量了。
另外,知道奠定千年的版图在功绩上有多大吗?直接让那些土地变成“自古以来”啊!
正是有“自古以来”这个概念,华夏一直在遭到入侵,不是没有发生过异族入主中原,不算民果那帮废物买办,华夏的版图哪怕在满清也是一直在扩大的一个过程。
可以算是始皇帝与汉武帝接班完成武力大一统,可是文化大一统在汉武帝手中完成。
很多人不了解时代的背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认定“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就是蠢和坏。
什么叫看历史要了解当时的背景?意思就是要了解当时社会的各方各面,不可能每一个时代都是相同的情况。
当时的儒分好多种,汉武帝用的是“公羊”这一派,真不是其它软骨头或应该被埋进土地的腐朽学派。
后面古文经各学派以及左氏派的崛起,其实才是儒学逐渐向儒教的转变。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期间,并不是没有给过当时其它学派机会,事实就是其它学派不中用,无法与时俱进提出符合当代实际需要的观念。
汉武帝要的是全社会的精诚团结,最起码也要让权贵阶层认识到与匈奴血战属于必行之事。
当时的好多学派怎么做的?他们要么是将头埋进土里假装不知道时代的需要,不然就是知道却卷铺盖躲进深山老林玩闭关修行,白给了董仲舒拿儒学当美人献上去的绝佳机会。
是不是汉武帝可能没得选,只能选自己赶上来的儒学,了解又发现“公羊”这一家讲究大复仇的确再适合不过呢?
至于后面古文经各学派以及左氏派的崛起?汉武帝已经埋进皇陵,真的管不到了。
当然了,汉武帝在明确要干大阵仗时期还大肆挥霍修建宫阙,确实是洗不掉的污点。
扯这些做什么?楼令进行着作,时不时会停下来思绪散发,拿来别的本子将要素记录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并且,提到文化大一统就是绕不开汉武帝,总要让楼令从汉武帝一系列举措去思考得失。 事实上吧?写理论,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就是必然有所借鉴。
那么,篇幅中必不可少就需要某个事件来当典故。
诸夏这一边,任何的着作都会涉及到典故,书籍传播出去之后,作者的很多过往或观点,一样会在后面成为典故。
春秋时期就是一个讲话会引经据典的时代,不懂的相关的典故,天根本聊不下去,乃至于孔夫子都说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样的话。
孔夫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这一句整话,前面指得是具备的学识,后面是指正式场合要懂得社交礼仪。
后面的朝代稍微好一些,可要是想当官,不会引经据典来聊天,很难爬上高位。
那个引经据典是怎么回事?一开始并不是“夫子曰”这种远古灵魂上身代打,其实是一种“以史为鉴”的理念。到了有人凡讲话就用“夫子曰”当开场白,纯粹就是人给读书读坏了脑子。
楼令将所有能够想到的记忆用文字写下来,一边慢慢摘出来,找到合适的例子写进着作之中。
因为还没有发生,所以自然不能视为“典故”。它们倒是可以拿来当成寓言。
不管是文还是武的大一统理论,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完成。
实际上,楼令也没有奢望诸事不管一心关门写书。
这不,等楼令回到“太原”的消息传到“新田”那一边,先是邯郸旃派人谒见,后面晋君周也派人过来询问什么时候去都城。
邯郸旃是察觉到时局不太对,想管又清醒地认知到管不动,提醒楼令赶紧到“新田”去。
晋君周倒是没有说什么其它的事情,只是询问楼令什么时候可以到“新田”就很能够说明问题了。
有关注“新田”正在发生一些什么事的楼令,他并不着急立刻过去。
能够是什么呢?不过是鼓噪取代周王室和武力扫平列国的两伙人争论得太激烈,他们的行为将在“新田”的列国代表卷进去。现在搞得到底是取代周王室,还是武力扫平列国,舆论形成的趋势之下,晋国需要赶紧拿出一个说法。
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的人会慌,乃至于认为必须二选一。
在楼令看来,为什么要给出答案,也不用非在两个选项中去选。
“舆论哗然就哗然,不给答案拖着,对晋国才是最好。他们连这个都看不到?”楼令挺纳闷的。
晋国本身的实力摆在那里。
晋室取代周王室只在于什么时候干。
因为舆论爆发,他们也参与了进去,不等于是主动递刀子到晋国手上了嘛。
趁这个机会来分辨哪个国家可以缓一缓动武,哪一个国家属于应该尽快消灭,不好吗?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请大家收藏:()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