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清理程序(第2页)

但他们很快遇到了瓶颈。重复实验的成功率极低,且无法精确控制结果。那种集体共鸣状态难以维持和复制,更像是一种灵光一现,而非可靠的技术。他们卡在了“艺术”的门槛前,无法将其转化为可传授、可复制的“科学”。

就在此时,他们收到了“星火”传来的信息包。

“熵力?”一位研究复杂系统的研究员看着解码后的资料,皱起眉头,“这……像是某种诗意的比喻?”

“不,看这些数学表达式,”另一位物理学家指着“几何之心”提供的模型,眼神越来越亮,“这是一种描述自组织临界系统中,混沌如何自发产生秩序倾向的数学框架……天哪,它竟然可以和Ω场的某些波动参数对应起来?”

陈博士则被那些文明回响场的碎片所吸引。她看到不同智慧种族对混乱与秩序的思考,看到他们如何试图理解宇宙中这种看似矛盾却无处不在的张力。“……他们不是在消灭熵,而是在引导它,就像河道引导洪水……”她喃喃自语。

那位最早将幻影生态比作赋格曲的音乐家研究员忽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明白了!就像一首伟大的乐曲!纯粹的音符是混乱的,但作曲家的意图(意识)和音乐的内在语法(规则)施加了一种‘熵力’,将它们组织成拥有结构、情感和意义的整体!我们之前只是在模仿几个零散的音符,现在我们或许能尝试理解那‘作曲’的法则!”

这个比喻瞬间点醒了所有人。他们的思路再次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仅仅试图用意识去“模仿”幻影生态的某种具体形态,而是开始尝试用意识去感应和模拟那种将无序转化为有序的、更深层的“结构化力量”。

他们调整了神经接口的设置,不再将幻影生态的数据模式直接投射给研究员,而是尝试将“星火”传来的、“几何之心”构建的“熵力”数学模型,转化为一种可被意识感知的、抽象的“波动场”或“引力图景”,让研究员沉浸其中,去直观地感受那种“混沌中诞生结构”的趋势和张力。

然后,他们再次进行集体冥想,但这次的目标不再是具体影响某株植物,而是尝试用他们共鸣的Ω场,在实验舱内模拟出那种微弱的、“熵力”般的效应。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但变化确实发生了。实验舱内的植物不再出现那种戏剧性的、违背物理规律的生长,但它们整体的生长态势开始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协调性”和“韧性”。一株植物在受到轻微损伤后,其修复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不同植物之间的生长似乎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步;甚至培养基中的微生物群落也表现得更加活跃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