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杜心悦怜贫惜弱 应淑真借花献佛(第2页)
坐在心悦一侧的应淑真突然站起来福了一福道:“娘娘,臣女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娘娘允准。”
“你说!”
“臣女想将娘娘赏赐的金簪转送给这位秀秀妹妹做嫁妆,只是,娘娘赏赐之物,臣女不敢擅自做主,故此,特求娘娘允准。”
是个会来事儿的,看来今日之事要着落在她身上了!心悦微微笑道:“既已赏给你了,你自己做主便好。”
“谢娘娘恩典!”应淑真道了谢,将金簪塞进秀秀怀里道,“妹妹,你我今日虽是初识,但相逢便是有缘,你有难处,我该帮一把。这金簪贵重,足以保你后半生衣食无忧。你也不必谢我,要谢就谢皇后娘娘吧,毕竟,我也是借花献佛而已。”
云柔大喜,忙催着秀秀再次谢恩,这才退了下去。
虽经这一场小小波折,但心悦显然兴致未减,又让他们继续将《金鞋记》演完,便又开始唱第二出戏。
第二出戏虽不是新戏,却也是心悦特意点的,名叫《隔纱讲礼》,讲的是前秦宣文君宋氏娘子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这宣文君本姓宋,闺名不详,生于西晋初年一儒学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精通《周官》音义。成年后嫁与一韦姓之家,生子韦逞。时逢乱世,生存不易,无奈只能选择隐居。宣文君便白天上山打柴,晚上教导儿子学习《周官》。
前秦苻坚即位之后,大兴儒学,发扬汉文化,却偶然发现太学竟然无人讲授《周礼》。苻坚认为当时天下府库充盈,国家富强,就应该天下知礼。细问之下才知,不是太学不愿讲授这门课程、教化天下知礼,而是经过百年战乱,天下竟然已经找不到懂周礼的人了。
苻坚没有办法,只能广泛从民间征集学者,而正巧掌管前秦宫廷礼乐的太常韦逞颇为知晓礼节,在苻坚的询问之下,才终于知道天下还有宣文君这位精通《周官》音义之人。
然而,宋氏当时已经年过八十,且女子不便抛头露面,苻坚便命宋氏于家中设立讲坛,立下二三十个座位,宋氏居家,用纱帘相隔,专职讲授《周官》音义。这便是“隔纱讲礼”的来历。
相对于《金鞋记》的来历偏僻,这《隔纱讲礼》的故事倒是不少人都知道,毕竟,宣文君也是女子楷模,家中但凡肯教女儿读书的,往往都会教女儿以曹大家、宣文君为榜样。
众女只顾着看戏热闹,大多未及深思,但也有少数人察觉出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今日这两出戏均与女子有关,且后一出戏的主角又是与曹大家齐名的女先生宣文君,而众所周知,咱们这位皇后娘娘最热衷于教人读书,这难道只是巧合?果然,两出戏唱完,心悦缓缓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