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流光 作品

第113章 哑状元(第2页)

直到成化十二年,朝廷开科取士的消息传到吴江。陈清明翻出压在箱底的旧衫——那是他十五岁时做的,针脚细密,袖口还绣着并蒂莲,是娘的手艺。他对着铜镜理了理衣襟,镜中少年眉目如松竹,眼里有星子在跳。

赴京路上,他雇了辆马车。车过苏州城时,曾在街头遇着当年县学的同窗。那书生如今在府学当教谕,见了他便作揖:"陈兄别来无恙?听闻令堂仙逝,节哀。"陈清明拱了拱手,取出随身带的笔,在纸上写:"托福。"

书生盯着纸上的字,突然瞪大眼睛:"这...这是颜体?"

陈清明又写:"略通一二。"

书生倒吸口凉气:"陈兄当年作《咏梅》,'疏影偏欺冰雪色,孤标何惧世人讥',我至今记得。怎的...?"他压低声音,"莫不是...?"

陈清明摇头,指了指自己的喉咙,又在纸上写:"装哑三年,今当一试。"

书生愣了半晌,突然握住他的手:"大孝无声,大才难掩!陈兄此去,必能高中!"

京城会试,陈清明的考卷被主考官拆开时,满座皆惊。墨迹未干的小楷如珠落玉盘,《治平策》里论漕运

、谈农桑,字字切中时弊。主考官捻着胡须念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今豪强占田,赋税不均,若不轻徭薄赋,恐生乱象。'此子竟有如此见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放榜那日,陈清明的名字赫然在二甲第三名。殿试时,皇帝亲览他的策论,见字如见人,便说:"这陈清明,字写得好,文章更好。只是听说他是个哑巴?"

陈清明跪在丹墀下,喉间像有千军万马奔涌。他抬头望见龙椅上的皇帝,又想起茅棚里娘的牌位,突然开口:"臣非生而哑,乃为侍母故。"

殿内一片寂静。皇帝来了兴趣:"哦?说来听听。"

陈清明的声音起初有些发颤,渐渐变得清亮:"臣幼时,家贫。父为教谕,因不肯阿附权贵被革职,后以抄书为生。臣五岁能背《论语》,七岁作《咏梅》,本以为可承父业,光耀门楣。然十五岁那年,母染沉疴,医药无效。大夫说要静养,最忌吵闹。臣见母咳血时攥着臣的手,指甲几乎掐进肉里,便咬碎钢牙,从此不发一言。"

他顿了顿,想起那些在油灯下抄书的夜晚,想起娘临终前的笑容:"这三年来,臣昼理药炉,夜伴坟茔。抄书时不敢出声,怕惊了母亲的魂;替人代笔时不敢署名,怕坏了守孝的名。可臣从未荒废学业,每日抄书,便是温书;替人代笔,便是练笔。"

"那日臣在娘坟前立誓,若能为朝廷所用,定当鞠躬尽瘁。今日得见天颜,方知当年装哑,原是最笨的法子——可若非如此,臣怎能明白,真正的学问不在纸上,而在人心?"

殿外飘起细雪,皇帝听得眼眶发热。满朝文武原以为这"哑状元"是个残缺之人,此刻见他声如洪钟,目光灼灼,方知是块被泥沙埋了三年的璞玉。

"好!"皇帝拍案而起,"大孝无声,大才可鉴!朕封你为翰林院修撰,日后替朕拟诏,当如你这般赤诚!"

陈清明叩首谢恩,泪水顺着脸颊落在金砖上。他想起茅棚里的烛火,想起娘坟前的松涛,想起装哑时写的那些炭笔字——原来有些声音,不必说出口,也能震响天地。

后来,苏州府的百姓编了段评弹,唱的是:"吴江有子陈清明,装哑侍母三年。一朝金殿对策,字字泣血啼鹃。"再后来,人们在陈家弄的老墙根下立了块碑,上面刻着:"大孝无声,真才必显。"

而陈清明的故事,便随着这评弹,随着这碑,一代一代传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