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流光 作品

第715章 井箫传音(第2页)

大雨下了三天三宿。干裂的土地贪婪地吮吸着甘霖,龟裂的缝隙慢慢合拢。又过了几天,赵老却家那片播下豆种的土地上,竟然冒出了一层嫩绿的新芽!那绿色,在灰蒙蒙的村子里,显得格外耀眼,格外生机勃勃。

乡亲们都惊呆了,纷纷围到赵老却的地头,看着那片绿油油的豆苗,又看看村东那口枯井,眼里充满了敬畏。

“老却哥……这……这井里的箫声,真的……真的能应验?”有人颤声问道。

赵老却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指着那片豆苗,声音洪亮:“应验!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更不会亏待用心听地的庄稼人!这井里的箫声,就是咱庄稼人的‘风雨表’!”

从那以后,村东那口枯井,成了全村人心中的圣地。赵老却成了村里最懂“井箫”的人。他夜夜守在井边,仔细聆听井底传来的箫声。那箫声时高时低,时缓时急,仿佛在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诉说着大地的秘密。

赵老却发现,当箫声变得清亮、短促,如同山间溪流跳跃时,便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雨水丰沛,适合播种那些喜水的作物,比如水稻;当箫声变得低沉、悠长,带着一种厚重的回响时,则意味着天气会逐渐干旱,需要提前准备耐旱的种子,比如高粱、谷子;而当箫声变得忽高忽低,杂乱无章,甚至带着一丝尖锐时,那便是提醒乡亲们,可能会有虫灾或者风雹,需要提前加固田埂,准备驱虫的草药。

他把这些“井箫”的秘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儿子赵金柱,也告诉了村里的乡亲们。大家按照“井箫”的指引播种、收割,竟然真的连年获得了好收成。村子渐渐恢复了生机,逃荒的人也陆续回来了。村东那口枯井,虽然依旧没有水,却被乡亲们精心地修缮了一番,井口砌上了新的石条,井边种上了花草,大家亲切地称它为“井箫”。

时光荏苒,赵老却老了,走不动了。听“井箫”的任务,便落在了儿子赵金柱肩上。赵金柱继承了父亲的细心和耐心,他不仅能听出“井箫”预示的旱涝风雨,还能从那细微的变化中,听出更多大地的絮语。他知道,当箫声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花香时,便是春耕的最佳时机;当箫声里夹杂着果实成熟的甜腻气息时,便是秋收的信号。

有一年,夏天格外闷热,井箫声连续几天都显得沉闷压抑,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杂音。赵金柱眉头紧锁,他召集乡亲们,语气凝重地说:“井箫声不对劲,怕是要有大的洪涝!咱们得赶紧把河边低洼地里的庄稼收了,把田埂再加高加固!”

有些年轻人将信将疑:“金柱叔,这天好好的,太阳这么大,哪来的洪水啊?”

赵金柱指着井口,斩钉截铁:“信我!这井箫传了几代人了,从没出过错!赶紧动手!”

乡亲们虽然半信半疑,但看着赵金柱坚定的眼神,还是行动了起来。大家连夜抢收,加固堤坝。果然,三天后的半夜,上游突降暴雨,山洪暴发,滚滚浊流咆哮而下。因为提前有了准备,村子虽然被淹了一些边缘的田地,但主要的庄稼和房屋都保住了。望着汹涌的洪水,乡亲们对赵石头,对那口神奇的“井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岁月流转,井箫的故事,像井底传出的箫声一样,在村子里代代相传。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预知风雨的传说,更成了庄稼人与土地血脉相连的象征。它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去倾听,大地母亲总会以她独特的方式,向她的子民传递着关怀与指引。

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夜,月光如水,洒在村东那口被乡亲们擦拭得干干净净的井箫上。赵金柱的孙子,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娃娃,依偎在爷爷身边,好奇地问:“爷爷,井里真的会吹箫吗?那箫声是什么样的呀?”

赵金柱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指着那口幽深的古井,声音温和而悠远:“傻孩子,井里哪有人吹箫啊。那是大地在呼吸,是土地在跟我们说话呢。你听……”

祖孙俩静静地坐在井沿边。夜风吹过,井底深处,仿佛又传来那低沉、浑厚、悠远的呜咽声。那声音穿越了百年时光,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丰收的喜悦,带着对未来的期盼,悠悠地飘荡在静谧的夜空里,诉说着人与土地之间,那份永不磨灭的深情与默契。小娃娃眨巴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那奇异的箫声,如同种子一般,悄悄地落进了他幼小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