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流光 作品

第764章 憨人得福

话说在咱们大明朝年间,有个叫青石镇的地方,镇上住着一个名叫陈二的挑夫。这陈二,年方三十,身板结实,皮肤黝黑,是镇上出了名的老实人。他没田没地,全靠着一副肩膀、一根扁担,帮南来北往的客商挑行李、运货物,挣几个辛苦钱,勉强糊口。

陈二为人,就跟他脚下的青石板路一样,实在、厚道。他从不跟人讨价还价,给多少是多少,遇上穷苦的,有时分文不取也乐意。镇上的人都夸他:“陈二这孩子,心眼儿比泉水还清。”可清泉水换不来白米饭,陈二的日子,依旧是清汤寡水,吃了上顿愁下顿。

这一年,正值科举大考之期,青石镇地处要道,南来北往的赶考书生络绎不绝。这天,陈二在镇口的码头等活儿,看见一位年轻书生正对着几大箱行李发愁。这书生眉清目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文质彬彬,却显然没什么力气,看着那沉甸甸的书箱和铺盖卷,直皱眉头。

“这位相公,可是要雇人挑担?”陈二走上前去,憨厚地笑了笑。

书生抬头见是个壮实的汉子,眼中一亮,拱手道:“正是。在下姓李,名文轩,要去京城赶考。敢问这位大哥,可否帮我将这几件行李送到城外三十里的驿站?”

“三十里?好嘞!”陈二二话不说,把扁担往肩上一搭,麻利地将书生的行李捆扎好。他试了试分量,眉头都没皱一下,“李相公,您前面带路,我跟上就是。”

李文轩见他爽快,心中感激,便说:“大哥,这趟路不近,工钱我多付些便是。”

陈二嘿嘿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相公客气了,该多少就多少,咱们做挑夫的,凭力气吃饭,不贪多。”

说罢,两人便上了路。陈二挑着担子,步履稳健,扁担在他肩上上下颤悠,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一首有节奏的歌。李文轩跟在旁边,起初还担心陈二跟不上,没想到他走得又快又稳,自己这个读书人,反倒有些气喘吁吁。

路上,两人闲聊起来。李文轩得知陈二家境贫寒,孤身一人,全靠挑担为生,心中不禁有些同情。而陈二听李文轩谈论诗词歌赋、治国方略,虽然大半听不懂,但觉得句句在理,心中暗暗佩服:“读书人就是有学问,说的都是咱老百姓不懂的大道理。”

他看李文轩一路风尘仆仆,脸色有些苍白,便主动放慢了脚步,关切地问:“李相公,您是不是累了?要不歇会儿?”

李文轩摇摇头:“无妨,赶路要紧。”

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走到半路,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两人赶紧找了处破庙躲雨。庙里四处漏风,又冷又湿。李文轩本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这么一淋一冻,当晚就发起了高烧,躺在床上,浑身滚烫,嘴里说着胡话。

陈二这下可急坏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上哪儿找大夫去?他看着昏迷不醒的李文轩,心想:“这位相公是去考状元的,要是把命丢在这儿,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我陈二再穷,也不能见死不救!”

他当机立断,把庙里能找到的干柴火都拢起来,生了一堆火,给李文轩取暖。又把自己唯一一件还算干爽的旧夹袄脱下来,盖在李文轩身上。他自己则穿着单衣,守在火堆旁,一夜没合眼。

第二天,雨停了,李文轩的烧却越发厉害。陈二心一横,决定去附近的山里找草药。他听镇上的老人说过,山里有几种草药能退烧。他冒着滑下山坡的危险,在泥泞的山林里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几味需要的草药。

回到破庙,他又找来一个破瓦罐,到山涧打了清水,小心翼翼地熬起药来。那药味苦得呛人,陈二自己尝了一口,苦得直咧嘴。他扶起昏昏沉沉的李文轩,像哄孩子一样说:“相公,良药苦口,您喝了这碗药,病就好了,就能去京城考状元了。”

李文轩意识模糊,却感受到了那份滚烫的关心,顺从地一口一口把药喝了下去。在陈二没日没夜的照料下,三天后,李文轩的高烧终于退了,人也清醒了过来。

他睁开眼,看到的是陈二那双布满血丝却满是喜悦的眼睛,还有自己身上那件散发着汗味和草药味的旧夹袄。一瞬间,李文轩的眼眶湿润了。他挣扎着坐起来,对着陈二深深一揖:“陈大哥,救命之恩,文轩没齿难忘!若他日我有一线成就,定当厚报!”

陈二赶紧扶住他,摆着手说:“哎呀,相公,快别这么说!谁出门没个难处?您好了,比什么都强。快,我给您熬了粥,趁热喝点。”

李文轩看着眼前这个朴实得像块石头一样的汉子,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份恩情,不是一句“谢谢”就能还得清的。

病愈之后,李文轩坚持让陈二多歇了两天。两人继续上路,陈二挑担的脚步依旧稳健,但李文轩看他的眼神,却多了几分敬重和感激。到了驿站,李文轩不仅付了双倍的工钱,还把自己身上的几两碎银都塞给了陈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大哥,这点钱您拿着,买件新衣裳,改善改善伙食。等我进京之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一定会回来寻您。”

陈二哪里肯要,推辞了半天,最后在李文轩的坚持下,才红着脸收下了。他站在驿站外,看着李文轩的马车远去,心中默默祈祷:“好人有好报,愿李相公金榜题名!”

日子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陈二依旧每天挑着担子,在青石镇上穿梭。只是偶尔夜深人静时,他会想起那位温文尔雅的李相公,想起那座破庙里的三天三夜,心里总是暖暖的。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这天,青石镇突然热闹起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队官差骑着高头大马,簇拥着一顶八抬大轿,浩浩荡荡地进了镇子。镇上的百姓都围过来看热闹,不知道是哪位大官驾到。

轿子在镇中心停下,一位身穿大红官服,头戴状元帽的年轻官员走了出来。他仪表堂堂,气宇轩昂,正是半年前那个病倒在破庙里的书生——李文轩!

原来,李文轩在京城一举夺魁,高中状元,被皇上钦点为翰林院修撰。他衣锦还乡,第一件事,就是来青石镇寻找他的救命恩人——挑夫陈二。

李文轩站在镇口,四处张望。很快,他就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陈二正挑着一担柴,好奇地往这边看,还没认出眼前这位威风凛凛的状元郎,就是他曾经照顾过的李相公。

“陈大哥!”李文轩大步走上前,激动地喊道。

陈二愣住了,仔细一瞧,惊喜地叫出声来:“李……李相公?您……您真是状元郎?”

“正是在下!”李文轩紧紧握住陈二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动情地说,“陈大哥,若不是您当初的救命之恩,我李文轩早已命丧荒野,何来今日的荣华富贵!您的恩情,我今日就是来报答的。”

说着,他让随从捧上一个沉甸甸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李文轩指着箱子说:“陈大哥,这些银两,请您务必收下,足够您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陈二一看这阵仗,吓得连连后退,头摇得像拨浪鼓:“使不得,使不得!李相公,我帮您是应该的,哪能要您这么多钱!我……我一个挑夫,要这么多钱也没用啊!”

李文轩知道陈二的脾气,他是个实在人,不贪不占。沉吟片刻,他有了主意。他拉着陈二的手,走到镇上最繁华的街口,那里有一间闲置多年的铺面。

“陈大哥,您说您要钱没用,那是因为您没个安身立命的本事。”李文轩指着那间铺子说,“我替您盘下这间铺子,再给您一笔本钱,您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比如,开个茶馆,或者杂货铺,凭您的老实厚道,生意一定会红火。这样,您就不用再风吹日晒地挑担了,能过上安稳日子。您看如何?”

陈二看着那间亮堂堂的铺面,又看看李文轩真诚的眼神,心中一阵感动。他知道,这是李文轩为他着想,给他一条长久生计的路。他眼眶一红,哽咽着说:“李相公……不,李状元……您对我陈二,真是恩重如山!我……我该怎么报答您啊!”

“陈大哥,您救了我的命,我给您一个安稳的家,这不算报答,只算还情。”李文轩笑着说,“从今往后,您就是这间店的老板了。咱们之间,再无恩情,只有朋友。”

在李文轩的帮助下,陈二的“陈记杂货铺”很快就开张了。铺子里货品齐全,陈二待客热情,童叟无欺,价格公道。镇上的人都知道了他的故事,敬佩他的为人,都愿意来他店里买东西。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陈二终于告别了那根陪伴他多年的扁担,穿上了一身干净的新衣裳,每天在店里迎来送往,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他不再是那个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穷挑夫,而是一个有家有业的掌柜。

夕阳西下,陈二坐在店门口,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心中感慨万千。他常常对人说:“人哪,这辈子,谁还没个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你种下的是一颗善心,老天爷总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让它长成一棵大树,为你遮风挡雨。”

而那根被他挂在店堂里最显眼位置的旧扁担,则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善良、感恩与回报的古老故事,在青石镇里,代代相传。

喜欢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请大家收藏:()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